摘要:對PICC常見并發癥,如導管堵塞、靜脈炎、導管相關性感染及穿刺點滲血滲液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處理,以便使PICC能夠更好地應用于臨床。
關鍵詞:PICC 并發癥 原因 處理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76-02
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經外周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頭靜脈)穿刺插管,其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用于中、長期靜脈治療或靜脈輸注高滲性、有刺激性的藥物,大大降低護士工作量,同時避免患者因長期輸液或輸注這些藥物對血管的損害,減輕因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因其操作簡捷、使用安全、維護簡單、便于長期留置等優點[1],已經在國內多數省級醫院逐步開展,受到醫務人員和病人的廣泛接納,是靜脈治療技術上的一大進步。但在使用過程中也可引起多種并發癥,若處理不當,不但會增加患者的痛苦,還會延誤疾病的治療。現對置管后常見并發癥進行整理和分析,綜述如下。
1 導管堵塞
1.1 原因分析。沖管封管方法不正確、不到位、不及時[2];導管接頭松動、脫落,導管異位、打折、扭曲或受壓;經PICC采血、輸血;輸入高營養液、血液制品、藥物配伍;血管痙攣;血液粘稠度增高。
1.2 預防。科室開展PICC前要進行系統的規范培訓,使每位護士都能達到真正的脈沖與正壓封管,對PICC管進行規范的維護;對帶管出院的病人及家屬進行系統的宣教[3,4],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5],輸液時保持舒適的體位,避免在留置PICC的肢體測血壓,不要在偏癱的上肢置管,翻身時,應防止肢體受壓,囑病人勿過度活動彎曲置管側肢體,妥善固定導管,防止導管異位及脫出,在輸液過程中,加強巡視。輸血后及采血后要用20ml生理鹽水迅速正壓脈沖式沖管,減少有形成分的附著;輸注高營養液及血液制品過程中,應每4h應用20ml生理鹽水脈沖式正壓沖管1次,輸完后要用生理鹽水把導管沖干凈才能封管;推注不同的藥物之間用生理鹽水沖管。輸注脂肪乳劑后不能直接使用肝素稀釋液沖管與封管,因為脂肪乳劑與肝素存在配伍禁忌[6]。給輸注靜脈局部熱敷,可以緩解血管痙攣,加快血流速度。充分了解病人的凝血機制,改變患者的生活方式,長期留置PICC導管的老年病人或高血液粘稠度的腫瘤病人,遵醫囑可使用低分子肝素鈉5000單位,q12h皮下注射,可防止血栓,減少導管堵塞的發生。
1.3 處理。PICC管輸液不暢時,仔細檢查導管是否扭曲、打折;對于導管堵塞懷疑血凝或血栓形成時可用尿激酶(500IU/ml)溶栓,導管阻塞應在6h內處理,此時血栓形成時間尚短,對溶栓藥物反應較敏感。若為脂質堵塞,可用70%酒精1ml進行導管再通,通管時不可用蠻力,如經回抽和輕輕地推注后無法再通者,應考慮拔管[7];另有資料報道[8]用2ml注射器抽取硝酸甘油注射液1ml向PICC管內注入0.45ml保留2h,使其與導管壁脂質沉積物充分發生作用,然后將導管內液體完全抽出,再用生理鹽水反復沖管,導管再通率很高。
2 靜脈炎
2.1 原因分析。置管過程中或置管后導管在血管中反復移動損傷血管內膜引起機械性靜脈炎;靜脈輸注刺激性藥液時,可損傷血管內膜引起化學性靜脈炎;導管和靜脈血培養呈陽性,可診斷為感染性靜脈炎;血管腔內發生急性非化膿性感染同時伴有血栓形成可引起血栓性靜脈炎。
2.2 預防。選擇合適的導管材料,提高穿刺技術,在置管時將導管用DX浸泡,可減少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化療藥物濃度不宜過高,給藥速度不宜過快,避免血管在短時間內受到強烈刺激而出現損害。在輸注化療藥物前,將硫酸鎂紗布沿靜脈走行濕敷在注射的靜脈上至化療液體全部滴完,可減少化學性靜脈炎的發生。血小板計數大于300×109/L,血糖高于5.9mmol/L時,避免行PICC穿刺,以防發生血栓性靜脈炎[9]。
2.3 處理。一旦發生靜脈炎可抬高患肢,在腫脹部位使用抗炎消腫藥物,如喜療妥軟膏、如意黃金散、扶他林軟膏等,也可局部用50%硫酸鎂濕敷,每日3次,每次20—30min。發生感染性靜脈炎時可用抗生素治療,嚴重者可考慮拔管。
3 導管相關性感染
3.1 原因分析。操作及維護時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選用的粘貼敷料透氣性差(出汗后造成創口潮濕)、患者遵醫行為低[1]、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局部皮膚過敏、換藥不及時;輸入高營養液時沖管和封管不完全,容易定植于導管內。
3.2 預防。導管置入后的維護非常重要,置管時的無菌操作和置管后精心護理是防止感染的關鍵。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消毒范圍為穿刺點上下20cm,消毒時間超過2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直到消毒局部干燥為止;穿刺后根據病人情況及時更換敷料[10]。更換敷料時,應沿血流方向輕輕揭開,防止導管帶出。有資料報道[11]常規肝素帽注射肝素加生理鹽水封管增加了感染的機會,采用可來福接頭,可減少感染的機會;輸入高營養液時應每4h正確沖管,輸注完畢,正確封管。增加營養,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3.3 處理。置管后如發現穿刺點出現紅腫、疼痛或局部出現膿性分泌物,應按感染傷口處理:每日換藥,用0.5%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點(因碘伏能逐步釋放碘持續消毒,同時會形成一層薄痂,對防止細菌進入血液有肯定作用),面積為10×10cm2,用抑菌紗布(2×2cm2)敷于穿刺點,再用透明膜固定[11],對皮膚有過敏者,使用水膠體敷料處理透明膜過敏反應總緩解率為68.42%,過敏反應發現越早,處理越及時,緩解率越高[12]。傷口紅腫,可用50%硫酸鎂濕敷或用紅外線照射。感染嚴重者應拔管,使用敏感抗生素。
4 穿刺點滲血滲液
4.1 原因分析。穿刺針過粗而置入導管過細;病人凝血功能異常;局部反復穿刺;穿刺點位于肘正中而肢體活動過頻等。
4.2 預防。置管前評估病人,了解病人凝血功能情況,盡量減少穿刺次數,穿刺后按壓穿刺點2-3分鐘,凝血機制差者按壓的時間可增至5-10分鐘,鄧旭報道[13]彈力繃帶用于穿刺點局部壓迫止血優于傳統采用的普通繃帶壓迫止血,制動30分鐘,24h內限制插管側上肢過度活動。
4.3 處理。在穿刺點覆蓋2×2cm2無菌紗布,再用透明膠貼固定,彈力繃帶加壓止血,王玉芳等[14]認為使用凝血酶壓迫法止血效果明確,且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患者易于接受。
參考文獻
[1] 胡君娥,呂萬麗,陳道菊,等.PICC置管后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處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6):554-555
[2] 王春妹.護理操作對PICC置管后并發癥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4,18(6):1099-1100
[3] 張曉蓉,李賽蘭,龔寶珠.腫瘤患者攜帶PICC的健康教育[J].實用臨床醫學雜志,2007,3(2):30-34
[4] 顏琬華,鄭春輝.應用PICC導管異常情況的分析及植入后護理[J].當代護士,2005,(5):64-65
[5] 黃石群,胡敏芝,梁艷芳,等.PICC穿刺部位對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J].右江醫學,2007,35(4):401-402
[6] 顏琬華,鄭春輝.應用PICC導管異常情況的分析及植入后護理 [J].當代護士,2005,(5):64-65
[7] 樓曉芳,呂華,馬美芳,等.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在危重新生兒中的應用研究.護士進修雜志,2007,22(23).2119-2122
[8] 白云果,李濮楠,張麗娟.硝酸甘油注射液再通中心靜脈導管脂質沉積性堵管[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8):12-13
[9] 李虹,刁永書,吳紹勇,等.外周中心靜脈置管術的方法及護理[J].黑龍江護理雜志,2000,6{9}:3
[10] 柏興華,蘇蘭若,PICC在腫瘤化療病人的應用及護理現狀.護理研究,2008,22(5C):1324-1326
[11] 張桂.PICC接可來福接頭在呼吸內科中的應用與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3A):24-25
[12] 張紅,陳靜,國仁秀,等.水膠體敷料用于PICC置管后透明膜過敏患者的效果觀察.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2):1134-1135
[13] 鄧旭.彈力繃帶在PICC置管術局部壓迫止血的應用.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24(9):116
[14] 王玉芳,姜春華,陳秀英,等.凝血酶法與壓迫法對防止有出血傾向者PICC穿刺點滲血的對比分析.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42(4):35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