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分析比較五年本地人口與外地常住人口剖宮產率及剖宮產指征的變化,從而來探討如何降低剖宮產率。
方法:通過2007年至2011年五年我街道剖宮產病例1345例回顧性分析比較五年本地與外地常住人口剖宮產率與剖宮產指征的變化。
結果:五年間本地人口的剖宮率高于外地常住人口剖宮率,在剖宮產指征方面也有所差異。
結論:剖宮產率居高不下,本地與外地常住人口的剖宮產率及剖宮產指征有區別,而這區別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尤其是受到經濟文化水平和地域觀念的影響。
關鍵詞:剖宮產率 剖宮產指征 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84-01
隨著中國醫學的進一步發展,剖宮產手術成為目前處理異常分娩和高危妊娠的有效手段,但剖宮產作為一種非生理性的分娩方式,進行剖宮產指征需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現在的生產醫療行為中,社會各方面的因素介入致使剖宮產的指征發生了變化。本文以五年以來我街道剖宮產率和剖宮產指征為研究對象,更好地掌握剖宮產指征,降低剖宮產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7年至2011年五年我街道分娩總人數2837例,剖宮產1345例,其中,本地人口943例,外地常住人口402例,孕周35~42周,平均38周,孕婦年齡19~43歲,平均年齡30.4歲。
1.2 方法。根據上述資料,對五年間本地人口、外地常住人口剖宮產率進行比較分析,并對五年間本地人口和外地常住人口剖宮產指征進行比較分析。
剖宮產指征有:妊娠并發(合并)癥、胎兒窘迫、產婦要求、頭盆不稱、臀位、疤痕子宮及其他[1]。
1.3 統計學分析。本次所有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X±S),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007年至2011年五年間本地人口剖宮產率、外地常住人口剖宮產率,以及二者剖宮率比較如表1:
由表1、表2可以看出:5年剖宮產率為47.47%,其中本地人口的剖宮產率高于外地常住人口的剖宮產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4.05,P<0.05),但市鎮與農村人口的剖宮產率無明顯區別,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X2=8.35,P>0.05)。
2.2 2007年至2011年五年間本地人和外地常住人口在剖宮產指征方面比較如下:剖宮產指征依次為妊娠并發(合并)癥,胎兒窘迫,產婦要求,頭盆不稱,臀位,疤痕子宮和其他。其中第一位本地與外地都是妊娠并發(合并)癥,但本地第二第三分別為產婦要求和胎兒窘迫,而外地為胎兒窘迫和頭盆不稱,疤痕子宮外地居第四而本地排在最后位,對于產婦要求本地居第二而外地排在第五位。
3 討論
隨著剖宮產率的增加,新生兒的病死率也持續增高,與此同時,剖宮產誘發的并發癥和后遺癥對孕婦和幼兒來說也有著極大的威脅,因此合理使用剖宮產是社會醫學產科高質量的重要標志。更新產科醫護人員的服務觀點,對孕婦及產兒實施人性化服務,合理運用產科技術,減少醫療干預,開展健康的分娩教育,最大限度地降低剖宮產率。針對本資料顯示的剖宮產指征要降低剖宮產率首先需要我們社會共同參與尤其醫護人員的大力宣傳,宣傳自然分娩的好處而剖宮產術僅是解決高危妊娠和異常分娩的手段,何況剖宮產手術帶來的遠期并發癥也不少。在我院可通過健康教育活動如孕婦學校及社區健康講座進行宣教。其次需要醫院醫護人員過硬的理論和技術水平從而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①醫護人員要擁有扎實的醫學知識,醫療機構在原有基礎上引進高級人才和先進設備。②做好孕期保健及產前檢查,發現異常盡可能在產前得到糾正。③產時加強監護,避免不必要的剖宮產手術出現。第三對于人為因素者產前主要是加強宣傳如宣傳欄、孕婦學校等等讓廣大群眾尤其本地孕婦們理解分娩是個自然生理過程,不必過于擔心和害怕。產時通過良好的醫患溝通盡可能避免人為因素的剖宮產術,提倡導樂陪伴分娩以解除心理性因素,有資質者可使用無痛分娩技術,并讓產婦在知情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分娩方式。我相信通過我們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尤其醫護人員的努力、孕婦及家屬的理解,降低剖宮產率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1] 張銀花,王麗萍.近10年剖宮產率及剖宮產指征變化的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19):26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