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90-01
膽囊炎是普外科常見的疾病,發病率僅次于闌尾炎。作者99年遇到2例膽囊炎誤診為闌尾炎的病例,現將誤診原因分析如下:
病例1:易某,男,36歲,農民,因“轉移性右下腹疼痛5日”入院,入院當日曾在上級醫院確診為闌尾炎而動員其手術治療,因資金缺乏轉治我院。入院查體:T38.6℃。痛苦面容,強迫屈膝位。鞏膜輕度黃染,腹平坦,腹肌緊張,全腹壓痛、反跳痛,尤以麥氏點為甚。Blood:WBC 19.6×109/L,N0.87,L0.13,Urine RT:無異常。術中所見:腹腔內充滿黃綠色膽汁樣液體,闌尾輕度充血,探查膽囊見膽囊高度腫脹,囊內充滿膿性膽汁,膽囊頸一結石嵌頓。
病例2:陳某,男,74歲,退休工人,因“轉移性右下腹疼痛5日”入院,查體:T38.8℃。表情痛苦,自動體位,鞏膜輕度黃染,腹肌緊張,右下腹壓痛、反跳痛,Blood:WBC10.0×109/L,N0.78,L0.22;Urine RT:蛋白++,尿膽原++,血+。術中所見:腹腔內有少量黃綠色腹水,探查膽囊大小為10×9×9CM,膽囊張力增高,壁增厚,色蒼白,囊內有數枚結石,闌尾無明顯炎性變化。
討論:膽囊炎是普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占急腹癥中第2位,僅次于闌尾炎,臨床上膽囊炎誤診為闌尾炎的病例時有發生,本文兩例有其代表性。病例1、2均有轉移性右下腹疼痛,病程約一周,鞏膜輕度黃染。不同點病例1有明顯中毒癥狀,腹膜刺激征(+),存在彌漫性腹膜炎體征;病例2則中毒癥狀輕,缺乏腹膜炎的體征。術中均發現膽汁樣的腹水而聯想到膽系疾病,結果發現膽囊呈急性炎癥改變,但并無穿孔,腹膜廣泛充血。兩例病人腹膜炎癥發生原因乃化學物質﹙膽汁﹚刺激,非細菌侵犯所致。據文獻報道,非穿孔性膽汁性腹膜炎發病率為9.7%,關于腹腔膽汁來源Sheila Shetlock認為可能系膽道阻塞微小膽管破裂所致,這與膽道內高壓膽汁可能滲入Disse間隙,并侵潤至肝包膜下淋巴管,膽汁滲入腹腔有關。病例2為老年人因身體反應差,故缺乏腹膜刺激征。分析兩病例右下腹疼痛較深的原因可能為因發病時間較長,初期由于炎癥刺激右上腹疼痛較甚,后期膽汁滲出順結腸旁溝至右下腹并聚積,刺激腹膜。因化學物質刺激引起的疼痛更為劇烈,故右下腹疼痛轉而為甚。
造成誤診原因分析:①片面注重首診而忽視復診及全面體檢。兩例病人門診醫師均診斷為闌尾炎,入院后注重首診意見而未細致全面地詢問病史及體檢,實際兩例病人術前膽囊明顯增大,細心觸診即可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②忽視輔助檢查的診斷價值。膽囊、闌尾發生細菌感染,由于炎癥牽涉均可引起輕度的黃疸,但后者出現機率小。B超檢查對膽囊炎的診斷價值準確率可達80%,若術前對兩例病人作B超檢查診斷即可明確,排除了診斷的盲目性、主觀性。腹腔穿刺方法簡便、快速、經濟、安全,是腹部外科極具價值的輔助檢查措施。通過觀察、檢驗穿刺液的性質來判斷疾病,對診斷有其重要鑒別意義。綜上所述,臨床上遇到“右下腹疼痛伴黃疸”的外科病人時,診斷應慎重,必須詳細地詢問病史,認真細致地進行體格檢查,常規地做好肝膽B超及腹穿檢查,通過上述方法的內容綜合分析,即可杜絕誤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武興峰.急性膽囊—胰腺炎.安徽醫學院學報,1979.1:46
[2] 錢本余,沈耕榮,譯.肝膽系統疾病.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