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缺鐵性貧血的骨髓象,探討分析其病因,提高人們對缺鐵性貧血的認識和健康意識,在臨床診治中發揮作用。
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住院診治的68例缺鐵性貧血病例,收集臨床資料,分析總結病因。
結果:骨髓增生活躍45例(占66.2%),增生明顯活躍15例(占22.1%),增生減低8例(占11.8%)。
結論:缺鐵性貧血是因為體內缺鐵而引起的是小細胞低色素貧血,驅除病因,合理膳食,服用鐵劑可以有效治療。
關鍵詞:缺鐵性貧血 骨髓象 分析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91-02
貧血(anaemia)是指人體循環血液系統中單位體積的血紅蛋白量、紅細胞數量級紅細胞容積低于正常值,國內的正常標準要略低于國外標準。沿海和平原地區,成年男子的血紅蛋白<125g/L,成年女子的血紅蛋白<110g/L,可以判定認為貧血。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貧血病,也是各型貧血中最多見的類型,在婦女、嬰幼兒及青少年中發病率較高。IDA是由于機體對鐵的攝入和儲存量不足,從而影響血紅蛋白Hb合成而導致貧血[1],其診斷標準應以臨床表現和骨髓象檢查為主要診斷依據,本文對我院近三年來收治的68例確診為缺鐵性貧血患者的骨髓象特點進行分析總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6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43例,年齡15~70歲,平均年齡為45±18歲。本組患者經血常規檢查而確診患有貧血癥,血紅蛋白Hb<100g/L。
1.2 臨床表現。本組所有患者均有皮膚及黏膜蒼白、疲乏無力、食欲減退等表現。具體表現為皮膚干燥、舌炎、口角炎、指甲無光澤且成反甲等。
1.3 骨髓檢查與方法。選擇骼前、骼后或胸骨部位為穿刺點,用碘酊、乙醇進行常規消毒,采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嚴格無菌條件下進行骨髓穿刺,取骨髓液0.5mL涂片,姬姆莎瑞士染色。鐵染色:20%亞鐵氰化鉀∶濃鹽酸=5∶1,臨用時新鮮配制。1%番紅花溶液。方法:血涂片,骨髓涂片用姬姆薩瑞士染色,血涂片分類計數100個細胞,骨髓涂片分類計數200個有核細胞,認真觀察細胞形態及骨髓增生程度,并結合實驗檢查。
2 結果
2.1 本組68例IDA患者,Hb50g/L~115g/L,RBC1.48~3.5×108/L,WBC2.6~8.5×108/L,BPC56~159×108/L,紅細胞大小不等,以小細胞為主,中心淡染區擴大,42例可見嗜多色性紅細胞。見表1。
2.2 骨髓象分析。骨髓增生活躍45例(占66.2%),增生明顯活躍15例(占22.1%),增生減低8例(占11.8%),粒紅比值(0.6~1.8)∶1,以中、晚幼紅細胞增生為主,可見紅細胞分裂相各期幼紅細胞體積偏小,胞漿少核染色正常并較深,胞漿染色偏藍或呈嗜多色性,邊緣不規則,核小而致密,巨核細胞計數9個~35個,以顆粒型巨核居多,產板型巨核少見,2例見到小巨核細胞。骨髓細胞鐵染色:外鐵(-),細胞內鐵低于11%。
3 討論
鐵是合成紅細胞血紅蛋白必需的主要原料之一,人體經小腸吸收的食物鐵或衰老紅細胞破壞釋放的鐵經運鐵蛋白轉運至幼紅細胞及儲鐵組織。成人體內含鐵量約為3~5克,約2/3在紅細胞血紅蛋白中。正常情況下,機體內鐵的吸收和排泄保持動態平衡,當鐵攝人不足及需鐵量增加、鐵吸收不良、鐵丟失過多等情況下,會造成長期鐵的負平衡,并出現一系列因貧血或細胞缺鐵引起的癥狀、體征。缺鐵性貧血(IDA)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體內貯存鐵耗盡,同時又不能得到足夠的補充,致使體內合成血紅蛋白的貯存鐵缺乏所引起的一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是體內慢性漸進性缺鐵的結果,這種貧血的特點是骨髓、肝、脾及其他器官組織中缺乏儲存鐵,血清鐵濃度及血清鐵飽和度減低,從而引起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2]。幼紅細胞攝取的鐵在線粒體內與原卟琳結合,形成血紅素。IDA患者由于機體對鐵的需要增加,或機體對鐵的吸收、利用障礙而引起的一種營養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臨床上較常見的貧血類型。①缺鐵性貧血的血象:血紅蛋白、紅細胞均減少,以血紅蛋白減少更為明顯。輕度貧血時紅細胞形態無明顯異常,中度以上貧血時紅細胞體積減小,中心淡染區擴大,嚴重時紅細胞可呈環狀,并有嗜多色性紅細胞及點彩紅細胞增多。網織紅細胞輕度增多或正常。白細胞計數及分類一般正常。血小板計數一般正常。②骨髓象:增生明顯活躍。粒紅比值減低。紅細胞系明顯增生,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幼紅細胞體積小,邊緣不規整,胞核小而致密,胞漿量少,因血紅蛋白合成不足而著色偏堿。成熟紅細胞體積小,中心淡染區擴大,嚴重時可呈環狀紅細胞。易見嗜多色性紅細胞。粒細胞系相對減少,但各階段比例及細胞形態大致正常。巨核細胞系正常。
有效治療IDA,首先應祛除病因,合理膳食,服用鐵劑。鐵劑多采用口服,如硫酸亞鐵(含元素鐵20%)。有嚴重胃腸反應或吸收不良者,給予右旋糖酐鐵肌內注射,其療效與口服同。嚴重貧血,血紅蛋白低于70g/L者,可多次少量輸注濃縮紅細胞,以盡快糾貧血癥狀。此外,對于妊娠期、月經期、哺乳期的婦女及兒童生長期,應多食含鐵豐富的食品,如動物肝臟、瘦肉、蛋黃、豆類、木耳、紫菜、波菜等。
參考文獻
[1] 徐克惠.血液病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 劉鋒.血液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