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相傳是由唐玄宗改編的,是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對于中國的舞蹈藝術來說,唐代是古代有史以來最為輝煌的時代。唐代舞蹈猶如盛開的百花,植根于廣闊深厚的各民族民間樂舞的沃土上,它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納異域多姿多彩的外來舞蹈藝術精華。它作為一種獨立的表演藝術形式,高踞于中國古代舞蹈歷史的巔峰。盛唐時期的舞蹈則是唐代舞蹈藝術的繁盛頂峰,這一時期舞蹈最具代表意義的是《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在,它仍是音樂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傳說它是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的創作,安史之亂后失傳。五代時,南唐后主李煜得殘譜,昭惠后周娥皇與樂師曹生按譜尋聲,補綴成曲,但已非原味了。南宋年間,姜夔發現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
《霓裳羽衣曲》的融合
《霓裳羽衣曲》據認為是一首印度傳入的樂曲,原名為《婆羅門》,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的方式將58首大多帶有胡樂曲名的樂曲重新命以具有道樂色彩的曲名,其中就包括變《婆羅門》為《霓裳羽衣曲》。由此看來,《霓裳羽衣曲》應該是帶有些西域佛教音樂的風味,在音樂上吸收了印度佛曲,在舞姿上融進了西域舞蹈中精彩的旋轉動作,但是其曲名“霓裳”、“羽衣”又無疑具有濃厚的道教色彩。
藝術源于生活,所以當時的舞蹈藝術就帶有佛教和道教色彩。舞蹈藝術伴隨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同步產生,并成為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最早形成的藝術形式之一。世界許多民族都有各具獨特風格的舞蹈藝術。作為社會意識形態,舞蹈總是鮮明地反映出人們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審美要求,既是供人欣賞和娛樂的藝術形式,也具有宣傳教育的社會作用。
特別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的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勵精圖治,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國力強盛,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景象。唐朝這種博大包容、開放進取的精神,造就了為后世所津津樂道的“盛唐氣象”,即一種兼收并蓄、洋溢著勃勃生機的社會精神。此時的王室已有一定的力量,而藝術作為一種動態的發展事物也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玄宗本人喜愛具有清麗淡雅特色的道樂法曲作品,因此經他加工的舞蹈樂曲也都帶有這種佛道混融的色彩。
《霓裳羽衣曲》所富有的浪漫主義色彩
表演《霓裳羽衣曲》,從舞者打扮的美麗、雅致,服飾的淡雅及佩戴珠翠,到動作的輕盈飄忽、優美柔婉,無不顯示出浪漫主義的藝術特征,創造一種與客觀現實不同的另一個境界。這是對現實的突破,是對現實的一種超越和升華。其構思的新穎別致、立意的獨出心裁、舞蹈設計的別具一格,都達到了唐代浪漫主義樂舞作品的高峰。
詩人白居易有《霓裳羽衣歌》詩篇,描繪了這個樂舞的情貌舞態,正如“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輕盈飄忽的旋轉、流暢行進的舞步和突然回身動作的巧妙結合,優美柔婉的“小垂手”舞姿,輕急而行、衣裙如浮云飄起,像仙女在云朵中移動。入“破”以后,“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快速激烈的舞蹈動作,使裝飾的環配纓珞不斷跳躍閃動,發出清脆的聲音。舞蹈在一段快節奏后,忽然收住,像美麗的鸞鳳收翅停飛。全舞在“長引一聲”的慢節奏延長音中結束。白居易贊道:“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的風格優美圓潤
《霓裳羽衣曲》在舞蹈上既采用了極度優美的傳統舞姿——“小垂手”等,又揉進了西域舞中精彩的旋轉動作,并改變其原有矯健豪放的氣質,賦予它飄忽不定、回旋宛轉之美。動作輕盈飄忽、優美柔婉,無不顯示出舞蹈的圓潤流轉。同時十分講究腰的運用,腰作為整個身體運動的軸心,其往復回轉顯出體活,所謂“體如游龍”。“遷腰回翔”正是“游龍”的意向。借助于回翔之遷腰,就有了“縞袖之翩翻”、“長袖已飚回”。
唐代是古代燕樂舞蹈最繁榮的時代,也是封建社會達到頂峰的時期,封建統治階級對各民族舞蹈注入他們所需要的政治內容,從內容到形式都大加改造,以適應其政治和享樂的需要。但總的說來,藝術是人民創造的,我們不能因為這些藝術形式曾被封建統治階級利用過,為他們的政治目的服務過,而對其全盤否定,當作封建性的糟粕而拋棄。我們要把帶有封建色彩的糟粕擯棄,將其精華集中起來,通過身體的各種形態、流動、表情,把最值得我們稱道和引以自豪的東西、想法裝進去。因此,對舞蹈藝術的發展我們應持創造的態度,而不是單純的去模仿、復古。
參考文獻:
[1]天伊.中國舞蹈這棵樹[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2]李斌城.唐代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3]何山.影響華夏文明與歷史進程的101件中國大事[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6.
[4]靳學東.中國音樂導覽[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5]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吳熊和.唐宋詞通論[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7]王克芬.中國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