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民族在傳統觀念、宗教信仰、生態環境、文學傳統等方面的差異,是造成原語向目的語轉換過程中出現誤譯的主要因素。本文結合實例分析這些因素的同時,提出了新聞翻譯中因應文化障礙的策略。
傳統觀念之別與新聞翻譯障礙
由于漢英兩個民族傳統觀念存在差異,導致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聯想意義大不相同,一些植物詞、動物詞、顏色詞在漢英兩種語言中有著不同的隱含意義。如中國人常以“松、竹、梅”比喻人品的高潔;而英語中“pine,bamboo and plum blossom”只是三種普通植物的概念名詞,并沒有以上的隱含意義。漢語中的“狗”是一種卑微的動物,與其有關的詞和短語也都是貶義,如“走狗”、“狗奴才”、“狼心狗肺”、“狗腿子”、“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西方人對“dog”卻情有獨鐘,認為dog是“人類的忠實朋友(man’s best friend)”,與其有關的短語含有積極的意義,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lucky dog(幸運兒)”、“an old dog(老手)”、“to be top dog(位居要職、勝利者)”、“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時候)”、“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會新東西)”等,這些表達無不體現出英美人對狗的愛憐和喜愛。中華民族對“紅”色情有獨鐘,人們通常借紅色的熱烈表達喜慶、吉祥,如紅榜、紅線、開門紅、滿堂紅;用紅色的嬌艷表達中華女兒態,如紅妝、紅運、紅娘。因此,漢語逐漸產生了紅色是美麗、愛情、喜悅等情感,具有地位、富貴、幸運等概念隱喻。然而,英語對“紅色(red)”的理解建立在“血液(blood)”的顏色基礎上,它在英語文化中的聯想意義是與恐怖、血腥等聯系在一起的,如《簡·愛》(Jane Eyre)里的“紅屋”象征著恐怖、死亡,而《紅字》(The Scarlet Letter)里的“紅”色則象征“通奸、罪惡”等。
宗教信仰不同與新聞翻譯障礙
宗教信仰對語言文化的影響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漢英兩種語言都受相應的宗教影響,中國人信奉的是道教和佛教,英美人普遍信奉的是基督教,所以在語言的基本詞匯中就留下了不少反映各自宗教信仰的詞語。漢語中與佛教有關的習語比比皆是,如“借花獻佛”(to make presents provided by someday else),“放下屠刀,立地成佛”(A wrong doer achieves salvation as soon as he gives up evil)。英語中許多詞匯和短語與基督教有關,如God(上帝)、angel(天使)、savior(救世主)、holy land(圣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漢英兩個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深層文化語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運用。英美人生活中對“13”這個數字十分忌諱,這是源于基督教中關于“最后的晚餐”猶大出賣耶穌的故事。而漢語中的“13”卻有某種褒義色彩,如“十三太保”、“俠女十三妹”。中國人偏好數字“九”,認為“九”是代表最大、最多、最高的極數。從文字角度看,“九”是由龍形的圖騰文字演繹而來,又被視為天數,“九五之尊”便是指代皇帝;從發音角度看,“九”與“久”諧音,故有神圣、長久的含義。由于漢英兩種語用的文化語境中有明顯不同的宗教色彩,在翻譯時需要高度重視,以免引起原語讀者的誤解和沖突。
生存環境差異與新聞翻譯障礙
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不同,造成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事物、自然現象在不同地域所象征的文化意義也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區域性,不同文化語境下的人們都用自己獨特的基本詞匯來表現自己的民族文化內涵。
1.竹子與蘑菇。中國江南氣候溫和濕潤,大部分地區適合竹子生長,于是衍生出“胸有成竹”、“雨后春筍”等富有聯想意義的成語,而竹子在英倫三島不常見,西方民族對竹子的認知不夠具體,因此語言中就缺乏與竹子有關的文化詞匯,人們無法借竹子產生相似的聯想。但由于英國氣候溫和多雨,蘑菇生長迅速,于是英美人就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蘑菇引發出相似的聯想意義,以“spring up like mushrooms(雨后蘑菇)”表達和漢語“雨后春筍”相同的意思,來形容事物發展迅速或蓬勃興旺之狀。
2.航海商業與大陸農業。語言的發展變化與人們的生存環境、日常生活、物質生產勞動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非常發達,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因此英語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來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而漢語則是用“揮金如土”來表達。英國人形容某人身體健壯時說“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而中國人則說“他力大如牛”;漢語中任勞任怨工作的人被稱為“老黃牛”,而英美人卻說“work like a willing horse”,這是因為歐洲人的耕畜主要是馬,而在中國用來耕地的主要是牛。
3.東風與西風。由于中英兩個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國地處東北信風帶,東臨大海,暖風從東襲來,所以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風,常被喻作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預示著“春天”和“溫暖”。而英國地處西信風帶,西臨大西洋,報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風,而從北海吹來的東風卻十分寒冷。因此英國的東風與中國的東風給人帶來的影響截然相反。西風在中國人看來是肅殺凄涼、摧枯拉朽的,而在英國人看來卻是能夠帶來溫暖濕潤的海洋空氣的和煦微風。所以英國詩人雪萊的名篇“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對春天的謳歌。
神話傳說或文學作品與新聞翻譯障礙
英語中有些詞語源自神話傳說或文學作品,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詞語的出處來源,就會造成誤譯,如:Apple of Sodom / the Dead Sea Apple表面意思是“索得瑪的蘋果/死海的蘋果”,實際上指外表華麗而無實用價值、外強中干的東西,Sodom則用于比喻罪惡之地。漢語中也不乏此類源于神話傳說或文學作品的習語的例子,例如“玉兔”出自神話故事《嫦娥奔月》,不能譯成“Jade Rabbit”,而應譯成“Moon Rabbit”;“太公釣魚,愿者上鉤(Like Jiang Taigong fishing,they cast the line for the fish who wants to be caught.)”源于神話故事《封神演義》。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是神異的動物,是吉祥的神物,更是尊嚴的化身。中國人以“龍的傳人”而自豪,龍的形象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而西方神話中的龍形如鱷魚,是兇殘肆虐的怪物,是邪惡的象征,經常被用來喻指“兇猛殘暴的人”。因此同一事物“龍”在中西文化中聯想意義不同,在《圣經》中,西方人習慣把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稱作“the great dragon”。在中國神話中,鳳凰被看作是百鳥之王,人們用鳳凰比喻皇后,也是吉祥的象征。然而英語中的“phoenix”與復活、再生有關,根據希臘神話傳說,鳳能活許多年,在這一時期結束時,鳳筑一巢,唱支挽歌,拍著翅膀扇起火來,把巢燒掉,鳳就燒成灰燼,灰燼中又飛出一只新鳳,這就是西方有名的“火鳳凰”之說。
新聞翻譯的應對策略
英漢文化的差異要求譯者擁有寬廣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識。但語言文化知識只能保證譯者對原文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如何將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不失真地移入目標語文化則涉及到翻譯策略和方法的問題。下面結合經常見諸報端的事物談談新聞翻譯過程中處理文化因素的技巧。
(一)直譯+意譯
各國之間由于傳統觀念、宗教信仰、社會歷史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原語讀者顯而易見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譯語讀者來說則可能無法理解。譯者在翻譯這些富含民族文化因子的詞或短語時,要結合上下文語境,譯出原語詞匯的象征意義,讓讀者能從輸入的信息中激活相關的認知心理圖式,通過推理識別原作的語用隱含。這時譯者可以采取直譯+意譯的方式來傳達這類詞匯的隱含意義,補充所缺省的文化信息。如:
1.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譯文:For thirty years people east of the river prosper,then for thirty years those on the west.
這里“prosper”是譯者增加的信息,旨在使譯入語讀者加深對原語文化背景的理解。
2.Good Friday (Peace) Accord
譯文:耶穌受難日(和平)協議
例中“Good Friday”是西方的一個宗教節日——“耶穌受難日”。這是宗教文化色彩極為濃厚的表達方式,譯者如果缺乏文化背景知識而直譯為“美麗星期五協議”,就會嚴重影響新聞事實的準確傳達,給受眾以誤導。
(二)形象轉換法
有些漢英習語或成語在意義、形式上完全對等或基本對等,不過是使用了不同的形象來表達。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借用譯語中具有不同形象而隱含相同意義的習語或成語進行套譯,進行形象轉換,這樣既兼顧了原語與譯入語的語言形式美,又保留了兩種語言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內涵,使譯文即能傳達作者的交際意圖,又充分考慮到譯語讀者的認知能力,實現翻譯的交際目的。如:
1.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
譯文:we are all birds of a feather——all slaves here.
在封建社會,梅香是婢女常用的名字,代指婢女。由于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奴婢和奴婢結拜兄弟姐妹,例句中改換形象,套用英語讀者十分熟悉的小鳥來翻譯,對譯語讀者而言,能產生和原語讀者一樣的感受,更容易被接受。
2.This is a carry—out joint. It’s a mama—and—papa operation.
譯文:這是個拿外吃的小吃店,是個夫妻店。
3.打白條(譯文:Give an IOU)
英漢文化群體感知世界的視角不同,表現在語言方面,則是認知點的不同、表達出發點的不同甚至有時會完全相反。因此例句中的“mama—and—papaoperation”可以形象地套用漢語“夫妻店”,漢語的“白條”轉換為英語的“IOU”這一概念來表達。
由于漢語和英語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構成了交際的障礙,因此譯者必須了解原語和目的語的文化內涵,研究兩種語言使用習慣背后深層的文化差異,分析不同文化的思想模式和價值觀念對語言交際的影響,重視原文中的文化因素,盡可能在譯文中取得文化對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等效翻譯。
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
編校:王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