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各自的本質特征和運動規律,并且都以其為其他事物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和功能存在和發展著。舞蹈作為人類社會生活和諧化的產物,以其獨有的藝術特色表現出了其存在價值。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舞蹈藝術與時俱進深刻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因而只有當我們認清了舞蹈藝術的性質和它在社會生活中處于什么位置,或應發揮哪些作用的時候,我們從事這項活動才不致陷入盲目性,才能成為一個清醒而自覺的舞蹈愛好者、研究者,才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潛力,創作出社會所需要的舞蹈作品。因此搞清舞蹈的功能和社會作用對舞蹈研究頗為重要。
舞蹈來源于社會生活,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它是社會生活、社會思想、社會風尚的一種反映和表現,但它一經形成又反過來給予社會生活以影響。然而舞蹈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對社會的作用與影響是通過生動鮮明的舞蹈形象,以審美為中介實現的。就是說舞蹈的認識內容、道德傾向以及其他功能都必須與舞蹈美感因素相結合,并以舞蹈審美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舞蹈藝術之所以是特殊的意識形態的“特殊”之所在。縱觀舞蹈藝術的發展歷史以及當下舞蹈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筆者認為,舞蹈藝術的功能是以富有魅力的動態藝術形象促進社會大眾的身心健康和社會風尚的完善,進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不斷發展。
具體說來,舞蹈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自娛自樂、抒發情懷
舞蹈是一種生命形式的躍動,是一種內在的生理表達機制,可以說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生命形式的躍動,就有歡悅的舞蹈。用舞蹈來表達內心的喜悅之情是人類共同的生理心理現象,這種共同的人性,不受地域、民族、階級、階層的限制,可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中學歷史課本上,我們都很熟悉那只“舞蹈紋彩陶盆”,那是一幅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先民們進行舞蹈活動的原始舞蹈形象。盡管史學家們對這幅圖像產生的背景以及體態、服飾等有不同的分析和揣度,但是對這組舞蹈形象所顯示出的情緒狀態卻沒有疑義。
聞一多先生說:舞蹈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人類的這種自娛意識古已有之,至今仍然十分強烈地存在著、發展著,所以當前社會生活中自娛性的舞蹈,仍然是舞蹈中最為普遍存在的一種。舞蹈參與者在自身形體有節奏的律動中,充分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感受到自我顯示的形體之美、氣質神韻之美、節律之美和力量之美。在內情外化的運動過程中,也獲得了精神和肉體的美感和快感,進入了身心合一、內外交融的美妙境界。
第二,交流情感、增進友誼
一部舞蹈作品從外在形態上看,是各種動作和姿態的交替展現,然而就其內在結構而言,則是人的各種情緒和情感合乎邏輯的傾訴和迸發??梢哉f,舞蹈就是為了表現人類的情感而被創造出來的,它是一種以人體動作過程來表現人類情感的藝術。因此,舞蹈語言是一種通過人體律動來傳達人類信息的情感語言,它具有強烈的傳感作用,含有濃厚的情感因素。它可以逾越語言、文字的障礙,突破民族和國度的限制,成為全人類交流情感、增進友誼的天然手段。建國初期,在世界對中國還很不了解的情況下,舞蹈在傳播我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展現我國古老文明方面,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舞蹈不僅能超越國家、種族、地域、語言、文字的限制,還能以形象的人體語言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增加了解、增進友誼。
第三,增強體質、延長青春
如今物質生活富足的人們越來越青睞于舞蹈的健身功能,舞蹈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化了的運動,其本質就是對肢體的有效調節。因此我們可以說舞蹈是一種比一般意義上的運動更為高級的藝術化的運動,參與者在旋律優美、節奏鮮明的音樂伴奏下跳起舞蹈時,不但能達到健身的目的,還能在自娛自樂的同時,進入藝術表現的境界,在身心兩個方面都能得到調適和發展。
目前,舞蹈增進體質、延長青春的功能已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共識,以舞健身,以舞健美,正在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值得指出的是,以舞健身對中老年人尤為需要,在中老年人中開展以舞健身的活動是十分可取的,它不僅適應社會的需要,而且已為實踐證明,能為中老年人歡迎和接受。因此在中老年群體中普及適合他們身體素質的舞蹈十分重要,應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社會課題。
第四,了解社會、認識世界
改革開放后,思維活躍的舞蹈家們,順應時代大潮,發揮舞蹈藝術在審美中認識生活的特殊功能,創作編演了一些展示我國古老文明、傳統文化和各民族獨特習俗風情的作品,從而受到觀眾的歡迎。如北京歌舞團創作演出的大型樂舞《盛世行》就是立足于與旅游事業相結合而創作演出的。大幕啟處,報幕員以導游的身分,引導觀眾進入清王朝康乾盛世的歷史勝景之中。第一場“慶典”,表現了紫禁城太和殿前皇帝登基、朝拜的儀式,跳起了清代著名的《喜起舞》;第二場“星祭”,農歷七月初七,皇后率眾殯妃在御花園焚香拜祭,足登“花盆鞋”,表演了《禮儀舞》、《祭祀舞》;第三場“打鬼”,雍和宮喇嘛們戴面具扮神驅鬼;第四場“南巡”、第五場“演樂”……從各個角度介紹了清宮皇室的生活,展現了清代盛世的風情畫卷。應當說,發揮舞蹈的認識作用,使觀眾通過一場舞蹈欣賞,在審美中認識生活、了解世界,而主辦單位既獲得社會效益,又得到經濟效益,這實在是相當聰明的辦法。
第五,宣傳教化、團結鼓勁
在我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非常重視舞蹈的宣傳教育作用。早在原始社會,所謂“百獸率舞”,就是先民們在進行了成功的狩獵,獲得了大量獵物之后,高興地聚集在一起,圍著篝火,烤著獵物,邊吃邊喝,歡快地交談著白天圍獵的情況,當歡談尚不能盡興時,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方面重溫獵獸的快感,另一方面也是將如何捕獲野獸的過程和經驗形象地表演給大家觀看,這種場面既是捕獵豐收后喜悅心情的表露,同時又是傳授經驗的教育過程。此時的擬獸舞,除了自娛和娛人之外,還具有形象地演示獸類的行動習性和人類應當如何捕獲它的教育功能。另外,我國古代帝王將相也都十分重視舞蹈的宣傳教化功能,唐代的《破陣樂》就是一個有著宣傳和教化作用的大型舞蹈,太宗皇帝編創這個歌舞,并不僅僅是為了夸耀自己的武功和文德,而是希望子孫后代不要忘了創業之艱辛,應當努力保住來之不易的江山。由此可見,古人是很重視舞蹈的宣傳教化功能的。
上世紀20年代,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后,也把舞蹈藝術作為宣傳、發動群眾的一種有力手段。尤其是抗戰時期,為了鼓舞人心,八路軍中的舞蹈活動在戰火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如當時八路軍宣傳隊表演的《豐收舞》、《統一戰線舞》和《紅色機器舞》等,戰士們的姿態十分寫實地傳達了舞蹈的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一大批舞蹈藝術家創作演出了大批舞蹈作品,這些作品歌唱祖國,贊美生活,為勝利歡呼,替英雄塑像,如舞劇《羅盛教》、《蝶戀花》、《不朽的戰士》、《大刀進行曲》、《戰馬嘶鳴》、《再見吧,媽媽》、《踏著硝煙的男兒女兒》等都能給人以教育和鼓舞。
以上所談的是作為人體文化的舞蹈在功能和社會作用方面的應有意義,也就是說,群眾性的舞蹈活動和舞臺上的舞蹈表演藝術應當起到這些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舞蹈也是如此。這正如美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的那樣:“藝術拿來感動心靈的東西就可好可壞,既可以強化心靈、把人引到最高尚的方向,也可以弱化心靈,把人引到最淫蕩最自私的情欲?!彼?,進步的舞蹈家就應當肩負起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開闊人們的認識視野,滿足人們多方面審美需要的重要使命,努力創作演出能夠強化人們心靈的作品,把人們引到最高尚的方向。
舞蹈的功能及其社會作用的問題,是一個關系舞蹈藝術全局的大問題,歷來都有不同的意見,也有一些偏頗的提法。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下,比較好地執行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使包括舞蹈在內的文藝部門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舞蹈的作用不再被局限在單純、直接、立竿見影地為政治口號和中心任務服務的狹窄范圍里,而有了較為開闊的活動天地。也就是說,舞蹈不再只是宣傳教化的工具,而是逐漸回歸其本來面目,全面發揮了它的娛樂、情感交流、體育鍛煉、欣賞愉悅、認識生活等功能,使舞蹈進一步密切了和社會人群的關系,進而在社會生活與人類活動中尋找到自己的坐標,閃耀出更加富有個性的光彩。
作者單位:常州輕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編校:武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