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時代,網絡文化已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之一,也是影響大學生思想品德、價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之一。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網絡是把雙刃劍,在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網絡暴力與虛假信息對社會主導價值觀也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因此,我們應充分認識到高校網絡文化構建與優化的重要性,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近年來,高校網絡迅速發展,網絡文化逐漸滲透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信息資源的數量和形式也日漸豐富,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優越性日益呈現出來,逐漸形成一定的網絡文化氛圍,并對文化的傳播形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及學校與家長相互間的信息交流方式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但不容忽視的是,高校校園文化環境變得紛繁復雜,各種思想的交融和碰撞,使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的高校學生在多樣化挑戰中陷入混亂狀態。這些都對高校網絡文化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重視與研究高校網絡文化的構建以及優化,已經成為十分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高校網絡文化的現狀
(一)網絡文化的積極影響
1.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有所改變。傳統的教學是教師面對面傳授,學生被動地接受。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網絡拓寬了大學生學習的手段和渠道。網絡的出現,使得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的進度、學習的時間和地點,學習方式上也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與此同時,借助網絡學生可以加深對社會的了解,拓寬知識面。網絡本身所固有的全面性與豐富性使得其在青年學生中廣受歡迎。
2.大學生的精神壓力緩解有了新的途徑。據調查,在回答“你上網的最大收獲”這一問題時,絕大部分的同學都選擇了“緩解了學習和生活的壓力”一項,而且此項的選擇率遠遠高于其他選項。雖然素質教育在我國早已在推行,但一些傳統的教育思想仍然存在,這在無形中也給學生們的思想帶來很大壓力,上網消遣休閑就成了他們緩解壓力、松弛神經的主要渠道,這對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也是有利的。
(二)網絡文化的消極影響
1.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漸漸弱化。網絡是虛構的、數字化的、符號化的。在人和機器的交往模式下,在缺少“他人在場”的情況下,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人性中的丑與惡,往往在這種狀況下會暴露出來。一些模糊、錯誤的思想觀念,更易導致大學生的情感異動、責任弱化、道德滑波。
2.大學生固有的價值觀念漸漸改變。網絡是開放的、國際化的、自由的、民主的,這些特點決定了網絡信息傳播擺脫了以往的單一形式。然而網絡上不同文化的傳播卻導致了不少“垃圾信息“的滋生。大學階段正是塑造青年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這些消極、不健康的思想極易動搖和破壞大學生剛剛形成的價值觀念體系。
高校網絡文化的功能
1.服務功能。校園網絡將學校各項活動,包括工作安排、講座、報告會、文藝活動和社會活動的相關信息提供給廣大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如有的大學為同學們量身定做了“活動信息發布”,專門發布校內各種活動的信息預告,“大學生社團網上招新”開辟了社團招新活動的網絡空間,校園地圖、天氣預報、校內電話查詢等極大地方便了學生與教師的教學和生活,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同時,校園網絡還與校外媒體、信息建立聯系,充分發揮了網絡的信息查詢和瀏覽功能,便于師生了解相關新聞和信息,及時掌握新聞事件的動態,增強網絡媒體的親和力。
2.育人功能。對當代青年學生來說,新聞網站的新聞性決定了它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同時表現出其特有的育人功能。利用高校網絡發布相關的校園信息,不但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而且在潛移默化中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學生的網絡興趣有機結合,以現實性與感知性相結合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理性和感性的思政教育,這比單純的理論灌輸更有效。再者,科技發展和文化思潮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具有鮮明的理性色彩和探索精神,對大學生接受新知識、更新思維具有積極的作用。
3.交流功能。高校是人才與智慧密集的地方。團結一致,同心同德,對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自然,團結離不開有效的溝通。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展,管理者與普通師生之間有限的溝通資源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在此情況下,網絡新聞以其投入小、制約少、時效性高的特點加速了信息的傳播,使得各高校的新聞網在實際操作中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校方和師生的“中間人”角色,為實現信息渠道的暢通創造了更多條件。校園網絡的開通和利用還使學校能盡快了解到社會大眾對學校的信息反饋。不少高校開辟了媒體聚焦方面的欄目,將社會對校園的報道收集匯總在一起編輯播出,使師生了解到社會對學校的期望,增強師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信心,進而把全校師生團結到一個共同的目標下。
高校網絡文化構建與優化的路徑
1.把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納入學校工作體系,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學校領導干部思想觀念要及時更新,工作方式要進行相應的改變,對網絡要主動熟悉、掌握和運用,并且要借助網絡了解校情民意。在網絡時代,加快以網絡化和數字化為主要支撐的信息化高校建設,是高校信息化革命的必然選擇,也是高校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所以,我們要重視網絡,把網絡文化作為一門學科來建設,既要深入探討網絡對人類發展進步的積極作用,又要全面剖析網絡對人和社會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既要積極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又要大膽借鑒國外網絡文化研究成果,努力學習數字時代的技術,掌握網絡文化的發展規律。
2.充分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實現校內網絡資源共建、共享、共管、共創,拓展校園網絡文化的新內涵。教師和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力量,建設和管理校園網絡文化必須以師生為本。學校要采取多種措施和形式,積極發揮師生的主人翁意識,營造網上資源共建、共享、共管、共創的氛圍,通過網絡交流和平時舉辦的一系列活動,倡導網絡文明與網絡自律,進而增強學生上網的責任意識和法制意識,把對校園網絡管理的外在要求內化為學生文明上網的自覺行動,既活躍了校園網絡文化氛圍,又提高了師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3.建設一支復合型、專業化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管理隊伍。校園網絡管理工作成效突出的高校,大多都有一支技術過硬、思想也過硬的復合型、專業型的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隊伍,和一支強有力的管理隊伍,人員的配置上也都比較齊全。目前,多數高?;拘纬闪艘恢б詫B毠芾砉ぷ麝犖闉橹鲗?、以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為主體、以學生骨干為重點、以學生社團為補充的網絡管理隊伍。例如,復旦大學在加強技術管理的同時,著重強調了網絡監管相關隊伍的建設,形成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強大隊伍,在網上輿論方面實現了有效引導。
4.建立高素質的網絡工作隊伍,為網絡管理提供組織保障。學校在網絡信息管理方面,應成立一個常設機構,并且在人員安排方面要有一支高素質的網絡文化工作隊伍,為高校的網絡文化向深層次、高品位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這支網絡文化隊伍,人員應當全面、精干、高效,既包括網絡技術專家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又包括網絡教育專家和心理學專家。學校還應定期對網絡工作人員進行網絡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網絡管理能力,增強信息化意識,幫助他們及時處理網絡管理中的棘手問題,使網絡管理人員成為思想文化陣地的搶灘者。
作者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編校:鄭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