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英美文學教學一直被排斥在大學英語教學之外。大學英語還停留在簡單的語言教學層面,而社會的快速發展變化對畢業生的語言能力、綜合素質、人文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學英語學習現狀和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的認識,闡釋了開設英美文學課的重大意義,提出了多媒體環境下的英美文學教學理念和學習策略。
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毋庸置疑,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外語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國家經濟建設、對外交往和社會發展培養了數以百萬計的外語人才。據統計,目前中國各層次的外語在學人數已近5000萬人。雖然中國外語教育成果顯著、外語學習人員數量巨大,但是另一方面,外語教學中偏重語言知識傳授、輕語言交際能力和人文素質培養的問題仍沒有完全解決。
(一)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問題
目前,大學英語的教材大多都是按照《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和四級考試的要求進行編寫,絕大多數詞匯都在四級考試要求的范圍之內。但是,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卻不那么樂觀。拿寫作來說,讓學生寫一篇120字左右的有關校園生活的短文難不倒他們,因為頻繁的練習已經讓他們開始麻木,寫出的文章也是千人一面。因此,學習英語,絕不僅僅是學習英語課本,要想學好英語須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在老師的指導下閱讀,欣賞英美文學名著,不僅可以使同學們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英語,體會英語語言的優美,還可以豐富他們的西方文化知識,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文學修養,達到陶冶情操、完美人格的素質教育目的,可謂一舉幾得。遺憾的是,國內大多數高校沒有面向學生開設英美文學課程,有的也僅僅是幾門簡單的電影欣賞和英美文學介紹這樣的選修課,或者給學生列出文學作品的書目,讓學生自己閱讀。學生因為缺乏指導,理解得不夠深刻,因此很難起到文學教學應有的效果,對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沒有太大作用。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主宰整個教學活動進程;學生則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灌輸的對象,此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無法實現培養綜合型人才和素質教育的目標。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已經由過去的“知識占有者和傳授者”變為課堂上的控制者、評判者、組織者、參與者和知識的來源者。要培養出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教師要與時俱進,轉換自己的傳統角色,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文學即人學,因此,文學課也應該有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參加評論。衡量采取的教學措施是否科學合理,應以學生能否積極參與和能否提高學生素質為標準。
(二)學生本身的觀念問題
1.學習英語就是應付考試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中學時學習英語的目的是考上大學,許多在校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目標就是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因此,大學生學習英語的模式也和高中基本一樣:背單詞,讀課文,做練習。結果是考試結束后便“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英語書或束之高閣或當廢紙賣掉?;ㄙM了大量時間、精力背下的單詞、句型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忘記。因此,很多學生把英語學習當成了一項任務去完成。
2.學習英美文學和自己無關
很多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認為學深奧的英美文學是英語專業學生的事,和自己沒有關系,學習英語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因此英美文學課很難進入他們的視野。
開設英美文學課程的重要性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指出:各高等學校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按照《課程要求》確定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設計各自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將綜合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英語類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以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1]筆者認為在大學英語教學體系中開設英美文學選修課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不僅可以使同學們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英語,體會英語語言的優美,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還可以豐富他們的西方文化知識,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人文修養,達到陶冶情操、完美人格的素質教育目的,可謂一舉幾得。
1.英美文學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人類賴以生存和進行交流的主要手段。優秀的文學作品詞匯豐富,語言表達精煉、準確,表達方式靈活,情感色彩濃郁,對學生擴大詞匯量、學好語法、加強修辭訓練及提高語言運用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文學又是藝術的語言,是語言大師經過加工提煉的語言,它具有形象生動、凝練精美、典雅深邃的特點,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最好的語言材料;文學語言也具有生活語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樸實自然、通俗易懂、易為學生閱讀和吸收的特點。英美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是英語的“菁華”,英語語言的發展離不開莎士比亞的戲劇、華茲華斯的詩歌、狄更斯的小說和許許多多的英美文學作品。
2.學習英美文學可以加強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深刻理解。英美文學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此課程可以使大學生深刻了解和學習西方文化。探索文化的定義,Raymond Williams曾將其描述為英語中最復雜的詞匯之一,他對“文化”的界定就是:“智力特別是藝術活動所產生的作品或行為?!盵2]按照這種定義,文學和文學作品就是文化。英美文學中的詩歌、小說和戲劇不僅僅傳達了作家的寫作意圖,還反映了英美國家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蘊涵了各種各樣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理念。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因其生存和生活的客觀條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和自然資源的差異也體現在語言的差異上。例如,中國因西面靠山,東面臨海,吹的東風是暖風,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東風象征著溫暖、春天和生命;而英國西臨大海,東臨大陸,吹的東風就是寒風,人們總把東風與冰天雪地聯系起來。同為東風、其文化內涵卻大相徑庭。因此,中國人謳歌東風,英國人稱頌西風就不難理解了。在通過學習文學作品從而了解中西文化差異這一過程中,學生也會增加學習英美文學課程的興趣,從而主動地將英美文學課程的學習當成是了解英美國家文化的有效途徑。
3.學習英美文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英美文學課上所學的文學作品往往是經過長時間篩選和眾多讀者嚴格檢驗的藝術珍品。閱讀、學習、欣賞這樣的作品,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和能力,有利于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所以,英美文學課教師應責無旁貸地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讓學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以此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
4.學習英美文學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皩W文學不僅是學語言的最佳途徑,更是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的有效渠道?!盵3]英美文學教材中有著大量的詩歌、散文、游記、小說、戲劇等,這些作品凝聚著豐富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不僅思想性強,而且藝術性也很高。文學是人類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寶,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深度、有廣度的文學學習。學生可以通過深入學習這些優秀散文和詩歌,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其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獲得必要的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審美敏感性,以及敏銳感受生活,認知生活的能力”。
多媒體環境下英美文學教學方法探索
傳統的英美文學課教學的主要模式是“教材+黑板+粉筆”的教學。這樣就抑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思考,而文學作品中固有的智慧、感情、經驗、原創力、想象力、生命思想以及審美意識,都在這刻板、僵化的教學模式中漸漸喪失。新時期網絡環境下的英美文學學習策略必須要充分考慮網絡資源的利用。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原始的教育技術已逐漸淘汰,新興的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已逐步占據各種課堂,教育硬件的全面提高必然導致教育軟件的革新。事實上,對于新時期網絡環境下的教育管理、各學科教育理念以及教學策略等的討論正方興未艾?;诖苏J識,筆者認為文學學習策略必須強調對網絡及其他現代教育輔助手段的利用,以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增強文學學習的趣味性,使文學學習變得“有聲有色”。為了真正在教學中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融為一體,筆者在英美文學教學方法上做了一些嘗試。
(一)教學內容的篩選
1.重作品,輕歷史,力求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教師沒有必要詳細講述英美文學發展的歷史、各個時期出現的文學名詞和文學術語,否則,學生將一頭霧水,覺得文學艱澀深奧,對之望而卻步。應將絕大部分時間用在閱讀作品上,因為經典的英美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名家、名篇數不勝數,要在非常有限的課時里多閱讀,所以教師必須在課前精心做好課堂教學文本的遴選工作。所選用的文本材料需具備審美的針對性,既能直接表現語言的藝術美,也能間接表現自然美和社會美,審美情趣的提高在網絡資源的支持下將變得更加顯著。從網上下載的各種相關圖片、視頻、動畫等材料比單純的語言文字更能刺激學生的想象力和感動他們的內心世界。教師通過講解分析,和學生一起探討文學作品,培養學生對自然界、社會生活和藝術的審美觀,提高自身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2.重短篇,輕長篇。為了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并保持這種興趣的連貫性,應選擇有代表性、篇幅短小、語言難度適中、藝術表現力強的作品。當然,并不是完全將長篇排除在外。學生也希望在老師的指導下閱讀中國讀者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如《傲慢與偏見》等。老師可以選擇沖突激烈、表現人物個性和作品主題的部分讓學生閱讀,學習過程中還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閱讀、討論、做角色扮演等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為了更好地表演,學生們需字斟句酌、反復推敲才能領悟作品。
(二)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保障學習策略的實現
傳統的教學方法傳遞的信息量較少,而且很呆板,缺少變化,學生很難至始至終保持注意力和興趣。隨著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普及,教師在教學時應盡可能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制作圖文并茂的課件。多媒體授課具有信息量大、形式多樣、能夠使學生保持興趣等優點。還可根據課程進度,組織學生觀看一些由名作改編的電影,如《傲慢與偏見》、《簡·愛》、《紫色》等。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很短的時間里了解這些大部頭的小說,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英美文學的教學變得不那么“拒人于千里之外”。
1.互動策略。文學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涉及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互動,還有師生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掌握互動策略能幫助學生在作品賞析中發揮認知和審美的主體作用,通過與教師與同學之間的互動交流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更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在實施互動策略時,計算機網絡是一個極好的平臺。師生之間可以在更平等的基礎上借助網絡進行廣泛深刻的交流,包括對疑難問題的討論,分享對某文學作品或作家的看法等。這種自由,不受空間約束,甚至可以以匿名的形式交流,這樣往往可以使學生,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學生感到更自在,因而更能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主動性。
2.批評策略。文學文本的解讀一般沒有唯一答案。對文學文本的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掌握一定的批評策略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文學欣賞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多了解其他批評家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從新的角度或以新的方式來闡釋文學文本,從而培養學生的原創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
“學文學不僅是學語言的最佳途徑,更是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的有效渠道?!盵3]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英美文學選修課是大學英語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學經典的閱讀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可以使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語言能力,了解西方文化。同時,文學即人學,文學教育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學生在與中外文學大師的對話中,耳濡目染,接受精神的洗禮、心靈的滋養、靈性的啟迪,進而提高審美情趣和人文修養。因此,英美文學教育對高等教育體系來說是重要的一環。當今,網絡為我們提供了無以計數的書面資料和音像、影像資料,而多媒體授課方式讓學生耳目一新,學習興趣倍增,因此,我們應加強對非英語專業學生英美文學知識的教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John Storey.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M].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3]藍仁哲.語言文學人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02).
[4]舒偉.對高校英語專業文學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