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斯圖亞特·霍爾等人開創的“文化研究”學術思潮被公認為后現代主義之后的學術主潮?;魻枅猿治幕牡赜蛐院蜌v史性,霍爾本人就曾勸導中國的文化研究學者:“你們要研究自己的問題,從中國現實中提取問題。”本文既是通過“文化循環”理論將中國動畫民族性的建立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系統進行解構分析,最終整合問題之所在,并予以相關探索。
斯圖爾特·霍爾,當代英國著名學者和文化批評家、伯明翰學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其在1997年主編的《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和同年出版的、他參與撰寫的《做文化研究——索尼隨身聽的故事》兩本書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文化觀,即“文化循環”。[1]《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是以教科書的體例系統介紹并實踐了他的表征理論。《做文化研究——索尼隨身聽的故事》則是一個“文化循環”理論的實踐。文化的循環包括:表征、認同、生產、消費和規則(圖1—1)。而這五個環節表現為“兩個表征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如同“龍是中國的象征,自由女神是美國的象征等”。這五個環節通過表征的兩個系統的交替不斷循環,在這個循環過程中沒有哪個環節是起點,它們彼此之間相互作用,對文化循環的考察研究可以從其中任何一點開始。
在這個“文化循環”理論的構建中,五個環節沒有哪個環節是起點或是終點,更不是時間上的簡單線性推移,而是相互作用的非線性迭代。同理,表征的兩個循環系統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本文為了更清晰地解構中國動畫民族性的建立,故將其分為五個連續的過程進行探討。鑒于表征作為意義產生的關鍵,而意義又是文化的載體,故本文選取表征作為分析中國動畫民族性的起點。
中國動畫民族性之“表征”
“表征”作為當代文化研究中的關鍵詞之一,在文化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和實踐,以之為中心也形成了許多相關的理論。斯圖爾特·霍爾將“表征”看作“文化循環”的主要環節加以論述。他指出,“表征”通過符號的意指性實踐來生產意義,構成了個體對于世界的意義系統,并且使得同文化中的個體以及不同文化的個體之間達成意義的交流,從這點來說,“表征”構建了我們的意義世界。[3]
1941年9月,萬氏兄弟編導的動畫長片《鐵扇公主》,片長80分鐘。這是繼1933年美國迪士尼的《白雪公主》之后世界上第二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以突出的民族風格和銀幕寓言的方式表達了“堅持信念,大眾一心”的積極主題,而且還在結尾的高潮段落中,以氣勢磅礴的聲畫效果預示了真理和正義所具有的不可阻擋的力量。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需要找回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堅定抗戰到底的民族志氣和必勝信念的時期,本土文化成為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民族形式成為民族氣質與精神力量的外化與象征。
中國動畫民族性之“認同”
人們通過語言表征文化,文化在受眾接收的過程中得到理解和認同。在“文化循環”中,上接“表征”下啟“生產”的“認同”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連接著文化生產者和接受者。它表現了接受者對于向他們所表征的文化的定義。
中國人經歷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最終都認同水墨動畫是中國人所創造的;在眾多動畫作品中,“中國畫派”被認為是中國民族動畫的典型代表。需要注意一個更基本的問題——何謂動畫。試想,如果連“何謂動畫”都不清楚,又怎能定義“中國民族動畫”,更不用說用中國民族元素來表征動畫、制作動畫。因此,進一步討論“何謂動畫”,筆者認為還是很有必要的。
從動畫定義的變化過程,我們即能看出動畫的表現形式、制作過程、受眾范圍等也一再變化,這都間接地反映了動畫的發展歷程。
縱觀中國動畫之發展,雖然在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曾輝煌一時,但在最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無論是早期的《雪孩子》、《小馬虎》、《熊貓百貨商店》、《黑貓警長》,還是最新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百花仙子》、《阿特的奇幻之旅》、《鬼馬棒棒堂》、《七色戰記》都是以教育孩子為主。其模式也逃不出“一個主人翁具有多么完美的性格,經過努力最終戰勝困難獲得了成功。亦或是小朋友應當如何如何的做……”《雪孩子》教育我們要舍己為人,《小馬虎》教育我們要仔細,《熊貓百貨商店》教育我們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喜羊羊與灰太狼》講述的是小羊們經過努力戰勝灰太狼,《阿特的奇幻之旅》描述了阿特尋找母親戰勝魔王的故事……
從荀子的“文以明道”到韓愈的“文以貫道”及曹丕的“文以載道”,中國文化一直承載著思想教育的重任。新中國建立初期,“不等動畫人思索出怎樣讓人文精神和動畫片聯姻,當時的文化部就對動畫行業下了規定,他們明確提出‘美術片要為兒童服務’,它肩負著教化兒童的使命。同時與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在那特殊的年代,動畫片幾乎就是一本會活動的思想政治課本。那么‘教育性’自然成了片子重點中的重點?!盵4]誠然,動畫片服務于教育本是無可厚非的事。然而,問題就在于在以“教育為主”的意識形態的指引下,我們的動畫制作人過于極端化,一味追求教育的表面形式。致使1970年代后期的動畫片的模式固化呆板甚至雷同。再加上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的動畫強國的壓力之下,中國動畫愈來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放棄了自己的傳統,丟掉了自己的市場和民族文化觀念,失去應有的觀眾群體。
無怪乎如斯內容之動畫受眾也局限在了幼童。動畫片題材及受眾的局限致使除兒童以外的人都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動畫。于是“動畫是屬于孩子的,只是給孩子的娛樂品”這樣的觀念一直深深地印在中國人的心中。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我們的動畫制作人員、劇本編寫人員都將視野停留在兒童動畫的表征之上。暫且不論這樣的動畫是否能被兒童所接受,就其動畫內容及題材的局限,就已阻礙了中國動畫民族性的前進。
中國動畫民族性之“生產”
新中國動畫從成長之初就在國家計劃經濟的籠罩之下,制作和產出是同計劃、任務聯系在一起的。由于計劃的問題,影片的制作還需要經過艱難復雜的申報工作,受到數量、名額、資金等方面的制約,影片的制作總不能順利進行。[5]作為影片的制作者雖然年復一年辛勤工作著,然而收入卻僅限于溫飽。這些都大大影響了制作者的積極性。
進入1990年代后,中國動畫業開始走市場化道路,之前一直沿用的“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模式被打破,開始“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模式,動畫創作成為一項產業。[6]動畫制作者們,也都開始轉向各動畫公司尋求發展。盡管得到國家政策支持和鼓勵。但由于中國動畫受到“僅服務于孩童”的影響,致使中國動畫片的產量、質量受限。同時,由于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各動畫公司只考慮短期的市場回報率,追求簡單低質回報高的動畫,而很少考慮制作質量優良的中國民族動畫。致使無數的動畫制作者滿懷憧憬投身到動畫事業中,卻找不到可以真正施展才華的地方。
中國動畫民族性之“消費”與“規則”
(一)中國動畫民族性之“消費”
消費也就是市場,是隸屬于“文化循環”中“生產”之后的一個環節。這是一個關鍵的環節,從此它將使“文化”面向大眾,接受真正審判官的裁度。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消費的“主”“客”方?!爸鳌奔词莿赢嫷纳a投資商、宣傳商等,“客”便是廣大的觀眾、消費者。如何最有效地完成主客方之間的“交流”,也是中國動畫產業鏈建設的關鍵環節。
21世紀的今天,面對市場經濟的浪潮,動畫事業也要接受市場的考驗。動畫片如果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同,得不到市場,也就意味著動畫公司虧本,動畫制作人員的失業。近年來,中國動畫市場也開始學習日美等國動畫的經營理念,成功開發出了受人們喜愛的《藍貓淘氣3000問》、《喜羊羊與灰太狼》等。它們不僅實現了動畫片的推廣,同時也實現了相關產品的后續開發。它們的成功是值得肯定和借鑒的,但是反觀這些動畫形象,卻幾乎沒有能夠反映中國動畫民族性的動畫形象。
消費者無法得到充分的市場刺激,無法接觸到反映中國民族性的動畫形象,無法產生民族情懷,民族自豪感得不到體現,也就無法真正發揮民族動畫的市場效應。在中國人對于動畫認識的“誤解”導致的民族性表現形式題材等受限、動畫制作人員沒能“人盡其才”等一系列一環扣一環的問題之下,中國動畫民族性的表征、消費也就無法實現。
(二)中國動畫民族性之“規則”
“文化循環”雖然是五個環節,但正如前文所說,它們并不是相互獨立的過程,而它們的順序也不是絕對的,它們各自都是其下一環節的前奏,也將在下一環節的生產中再現。盡管“規則”是“最后”一個環節,但是很明顯“規則”的產生并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環節,它們沒有絕對的先后關系,而是相互貫穿于其他四個環節之中。
為什么中國動畫要走民族化之路?中國動畫如何實現民族性?何謂中國民族動畫?這一系列的問題都能從“文化循環”中找到答案,而這就是“規則”。在一次次的循環中它又不斷被賦予新的概念,動畫制作者觀念的改變、技術的提高,民族性認識的深刻,觀眾對于動畫觀念的改變、消費水平的提高……這些都將指導著動畫制作者們重新表征動畫。在每一次新的表征中,動畫民族性的塑造才能一次次地更加深刻。
鑒于“表征”所處地位的重要性,筆者認為中國動畫民族性的發展有賴于人們對于動畫態度的轉變,進而影響動畫制作者選擇題材和表現方式,動畫制作者的成長壯大也直接影響到動畫質量的表征。這些都是解決目前中國動畫民族化走向的緊要問題。中國動畫的發展需要打開一個更廣闊的空間,需要注入更深刻的民族精神,需要動畫制作者們艱苦卓絕的探索。只有得到全民族的認同和支持,中國民族動畫才能完全蛻變。
參考文獻:
[1]陳靜.論斯圖亞特·霍爾的文化“表征”理論及其理論實踐[D].廣西師范大學,2003:4~4.
[2][英]斯圖爾特·霍爾,徐亮,陸興華.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1.
[3]陳靜.論斯圖亞特·霍爾的文化“表征”理論及其理論實踐[D].廣西師范大學,2003:I~I.
[4]許婧,汪煬.中國動畫黃金80年——讀動畫[M].北京:朝華出版社,2005.
[5]賈曉彧.東西方動畫比較及給我們的啟示[D].天津美術學院,2007:16.
[6]郭金波.中國動畫產業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