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進入高中后,隨著學習任務的加重,學習內容的加深以及智力因素的影響等等,學生對化學學科的學習形成巨大反差,兩極分化比較嚴重。不少學生對化學學習失去了信心,變為學困生。原因主要是:學習化學的方法不當,學習習慣不好,學習僅僅滿足于課堂上老師講時能聽懂,而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不會應用,更不會獨立解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提高學習效率。為了使這些學困生學好化學,我在培養他們學習化學的習慣上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培養學生閱讀教材的習慣
課本是學習化學的基本依據,是獲取化學知識的主要源泉。化學課本中既有插圖、照片,又有圖像構成的生動圖像語言;既有實驗步驟的敘述,又有實驗現象的描述;對實驗操作既有作解釋說明的文字語言,又有對現象進行的邏輯分析。另外,課本中還有數學語言(如:公式、例題計算)。正是由于化學課本內容的豐富性、特殊性,我總是要求學困生自主閱讀課本,培養他們愛讀書的習慣。相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方法閱讀,收獲是不相同的。我一般讓學困生先快速閱讀教學內容,對內容先大致有個了解,然后再圍繞老師給的預習提綱看第二遍,邊讀邊思考、邊做記號,要求:凡能自己學會的要盡量自己學會,對重要內容要重復閱讀,直到理解。同時,對預習閱讀的不懂之處要做記號,作為聽課重點,這樣,既有利于聽課的有意注意,又可以提高學困生的聽課效率。
二、培養學生做課堂筆記的習慣
“最淡的墨水勝過最強的記憶”,有人說,化學是理科中的文科,化學學科的特點是“繁”,要識記的、要積累的內容很多,這話很有道理。因此,我要求學困生做好課堂筆記,但不能犧牲聽課為代價,不能為忙著記錄而忽視聽課。具體措施如下:
1.記提綱
老師講課的提綱是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的要求總結出來的,它反映了講課內容的知識結構、系統和重點,同時,它是學困生課后復習的依據。
2.記異處
對于化學學科而言,異處就是一般規律之外的特殊現象。如,在介紹堿金屬時,堿金屬一般為銀白色,而銫是略帶金色光澤;金屬的密度、熔沸點很高,而堿金屬的卻很低;鹵素與水反應的一般規律為:X2+H2O=HX+HXO(X代表Cl,Br,I),氟與水反應的方程式卻為2F2+2H2O=4HF+O2;酸性氧化物一般只和堿反應,不和酸反應,但SiO2能和弱酸HF反應等等。
3.記問題
所謂問題就是課堂上沒有聽懂或是還很模糊的知識點,以便課后與同學、老師討論交流。
4.記方法
在化學學習中,讓學困生記錄下一些重要的解題方法、技巧(如,用元素守恒、電荷守恒、電子得失守恒等守恒法來解題的技巧),這對學困生開發智力、培養能力有很大的益處。
此外,我還要求學困生備一本錯題集,及時訂正作業中典型的錯題,記錄有意義、有價值的題目,并經常拿出來翻閱。
三、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習慣
老師往往有這樣的體會,越是成績好的學生問題越多,也越喜歡問老師問題,而成績差的學生反而不問。實踐證明,學困生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不敢問問題,害怕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暴露自己的“無知”。例如,我在講氧化還原反應配平的時候,總有一些學生很簡單的配平也不會,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是這些學生初中的基礎就很差,他們不會標化合價,又不好意思問老師。為了給學困生提供問問題的機會,又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我們班的學困生都有特殊的作業,這個作業就是要他們每天提出一個問題,夾在作業本中給我,我會在輔導課上給他們一些針對性的輔導。這樣做,既鼓勵了學困生,又調動了他們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四、培養學生規范解題的習慣
我在批改作業過程中發現,學困生的作業非常馬虎、不嚴謹,答題很隨便、很不規范。
具體表現在:(1)化學方程式書寫不規范。如,化學方程式未配平、未寫反應條件或只寫出部分條件,其中,“催化劑”會寫成“催”、“摧化劑”等;未標“↑”“↓”。(2)主觀題答題很隨意。如,重要化學術語出現錯別字。如“加成反應”中的“加成”,寫成“加層”“加承”;不按要求答題。如,將結構簡式寫成名稱或分子式,或要求寫離子方程式而寫成化學方程式;計算題只有結果(答題卡要求寫計算過程),沒有過程,計算結果用不規范代數表達式。我認為,要幫學困生養成規范答題的好習慣,主要靠平時的嚴格要求和不斷積累。首先,我們老師要表達清楚、表述嚴密、板書規范,做學生的楷模。其次,學困生作業中出現的不規范書寫要及時指出和糾正,并且組織他們進行重要化學方程式書寫、常見錯別字判斷、解簡答題技巧等規范性專題訓練,還要對他們進行跟蹤輔導,直到消除不良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教會并引導學困生逐步掌握一些科學的學習方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教師有愛心、耐心、恒心,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幫助他們培養,為他們以后的化學學習奠定良好的智力與能力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石莊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