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教育特別重視人在“忠孝禮義”、“誠實守信”等方面的教育,正統的儒家思想歷來被尊為教育典范。而這些也正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只有當人人都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養,才有可能構建和諧繁榮的社會。《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
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我認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我談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嘗試和體會: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
1.創造物質環境
(1)極力創造符合兒童發展的物質環境。教師要學會試著給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由呼吸;開拓一塊空地給孩子,讓他們去“栽花種草”;讓孩子自由描繪,繪出他們心中的天地;不要扼殺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
(2)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校園環境。優美、安全、舒適的校園環境既可以激發小學生的環保意識,又能陶冶其情操。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教室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布置的內容也應富有情趣而多變化。
2.創設精神環境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游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
(1)靠近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里世界。有句話說得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對學生的教育,必須要對癥下藥。如果不懂技巧,面對一個個生龍活虎的學生,不善于用真心去感染他們,或忽略他們各自所受的教育環境影響以及家庭教育方法,都會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現實中就有很多不當的教育方法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小學生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相處,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于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小學生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后的道路。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成功達到教育的目的。
(2)跨越陳舊的代溝,正確對待學生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溫和的語言與學生交流,拉近師生間的“心距”。現代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教師應深入了解這些學生,善于與他們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他們,傾聽他們的內心情感,感知他們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托,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
二、掌握教育技巧,循序漸進,打好基礎
1.掌握教育技巧
在當今,少年兒童問題層出不窮,其原因也方方面面,有來自家庭的、有來自學校的和社會的,學生承受著不同的壓力。所以,面對這些學生,教師對學生危機的干預技巧是最核心的工程。我處理過的一件事情足以說明技巧的重要性。有一名二年級的女學生,她有偷盜的毛病。其實,大家都知道是她,可她覺得別人沒有看見,死不承認,還大喊冤枉,裝出十分委屈的樣子。我每次都拿她沒辦法,后來當她又偷東西時我當場抓獲她,找出被偷的東西。經過耐心的教導,她表示改正,我也答應她不告訴別人,結果她真的改掉了這個毛病。
2.抓好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們的教育方針、教育思想、育人目標,都是通過課堂教學去落實和實施的。離開課堂教學,一切改革、任何教育都是空談。
(1)創設和諧、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良好的課堂氣氛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
(2)在課堂中,教師必須善于調控好自己的情緒,以充沛、飽滿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可以通過組織各種課堂活動,或通過競賽等各種方式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健全人格,使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良性循環發展。如,我們開展每月一次的班隊主題評比活動;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以及各種游戲活動,從學生的年齡出發,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里學習,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總之,我個人認為,而且事實也證明,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學習,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與手段。
(作者單位 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老軍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