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育中,轉化后進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一個永恒的研究課題。后進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學校教育的因素、家庭的因素、社會的因素和學生自身的因素。對于學習后進生,我們要認識、引導和轉化他們。怎樣才能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呢?我在數學教學實踐中采取了以下幾點做法,取得了明顯效果。
一、加強教育,激發后進生的學習動力
一般說來,后進生的學習動力不足,他們往往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學習經常處于被動狀態,也缺乏刻苦鉆研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意志,更缺乏學習的信心,認為“努力也學不好”,從而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因此,對于后進生學習動力的培養和激發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所學內容向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可以介紹張海迪頑強學習的事跡,介紹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逆境成才的故事等,引導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幫助他們樹立責任意識,明確學習目的,逐步做到“我的學習我負責”,把責任意識內化為學習的動力。
二、真誠相待,消除后進生的自卑心理
通常,在教學中,理想的師生關系應該表現為老師與學生在心靈、情感上的融洽相處。這種心靈的交往能夠促進老師與學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相互吸引。如果老師贊賞的目光過于頻繁地投向了個別優秀的學生,對一些后進生采取冷眼旁觀,后進生稍有過失,便加以訓斥,他們得不到尊重和理解,自身價值得不到體現,那么,就會使得這部分學生在心理上自覺低人一等,長此以往,就會促使他們產生自我貶低、自暴自棄的心理,并且越來越自卑。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小學生心理還是非常不成熟的,比較容易走向極端,在自尊心受到傷害的時候,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為進行報復。在這種不良的心態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學習,他越是會反感,最終造成學習成績越來越差。這就要求教師能與后進生真誠相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能夠坐下來,心平氣和地和后進生談話,以理服人,以平等、信任、尊重、友好、關懷的態度對待他們,和他們交朋友,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消除他們的自卑感,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促進他們愛上學習。
三、改進教法,激發后進生的學習興趣
大部分后進生學習被動、依賴性強,往往對數學概念死記硬背,不愿動腦筋,一遇到問題就問老師,甚至扔在一邊不管。因此,教師在解答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啟發式教學方式的應用,逐步讓他們自己動腦,引導他們分析問題、解答問題。不要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要隨時糾正他們在分析解答中出現的錯誤,逐步培養他們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
后進生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差,因此,教師在教法上要不拘一格,靈活多變。講課時要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盡量降低學習坡度,分散難點,多一些模仿性練習的機會,還要加強變式訓練,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情況及時得到反饋,講授速度要適合后進生的接受情況,必要時應該放慢速度。講課語言應盡量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另外,特別應加強直觀教學,凡能利用直觀教具的應盡量利用。
四、加強指導,培養后進生良好的解題習慣
要想學好小學數學,多做題目是必須的,只有多做習題才可以熟悉和掌握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一開始,可以幫助小學生從基礎題入手,以課本上的習題為準,反復練習,讓他們完全掌握。之后,再找一些課外的習題,用來幫助開拓學生的思路,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掌握一般的解題規律。對于一些易錯題,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錯題集,把自己的解題方法和正確的解題方法進行比較,找到錯誤所在,便于很好地改正。
在平時,要培養后進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讓他們在做題時精力保持高度集中,這樣才會讓他們進入最佳的解題狀態,即使考試當中也會應對自如。如果平時解題時隨隨便便、馬馬虎虎,那么,在大考中會失分更多。所以,在平時,教師就應該著重培養后進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五、循序漸進,轉化后進生應持之以恒
其實,后進生從心底里都希望自己學習成績好,這需要自身經過長期的努力學習,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在一次一次的反復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事實上,不少后進生都經歷了“進步—反復—再進步—再反復—更大進步”的曲折過程。教師必須認識到,后進生的轉化不可能一帆風順,立竿見影,需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有些后進生在短期內進步不明顯,教師不能沒有耐心,越是這樣,越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關心,從點滴小事做起,幫助后進生查找落后的原因,幫助他們探尋有效的學習方法,持之以恒,必會取得好的成績。
實踐證明,在后進生的轉化過程中,教師應加強教育,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富有愛心、耐心和責任心,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真誠相待,改進教法,積極引導他們向好的一面轉化。
總之,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其心理特征及形成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轉化和提高工作,就能促使更多的學生由后進變先進,昂首挺胸地微笑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管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