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當面對有“問題”的學生時,班主任不能排斥他們、不管他們,把他們放在孤立的位置放任自流,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班主任要真正發揮作用,以寬容平和的心態面對他們、以一視同仁的態度善待他們、以持之以恒的耐心改變他們,使他們同樣接受平等的教育。
關鍵詞:孤立;平等;位置;寬容;引導
在每一個班級之中,或多或少總是存在著“問題學生”,或是學習成績差了,或是品行差了,等等。今年,我管理的初二(10)班,就有這樣一位姓季的同學。在初一年級的時候,他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學生”。進入初二年級,開學沒幾天,就有多個任課老師向我反映他作業不完成,甚至不做,上課睡覺、搗亂,與周圍同學相處不融洽等等現象。有些老師就提出意見,想把季同學換個位置,坐在老師不太注意的邊緣地帶或某個角落里,這樣就眼不見心不煩,上課也可以省點心。沒過幾星期,坐在他周圍的幾位學生也聯名上傳小紙條給我,列舉了季同學的十大“罪狀”,要求我把他調走。面對這種情形,也許有些班主任就會思想動搖,把他換到座位的邊緣地帶或者是某個角落里,從而不影響任課老師的上課情緒、不影響周圍學生的學習氛圍,使大家能夠安安心心地上課,至于季同學本人的學習狀況就聽之任之、順其自然,好壞與他人無關。我想:那樣做好嗎?難道真的把季同學調到座位的邊緣地帶或者是某個角落里就能解決問題嗎?這樣的做法對季同學公平嗎?讓他脫離集體,情況會不會變得更糟呢……我決定,不能使他感到孤立。
一、不使他感到孤立,就要用集體主義精神教育他,使他形成“主人翁”意識
班級管理要有正確的輿論導向。健康的集體輿論是學生自主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和發展班集體的巨大力量之一。健康的集體輿論對學生的影響往往比班主任個人的力量要大得多,有效得多。平時,我就對整個班級進行這樣的教育:“我們初二(10)班是一個大家庭,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維護好大家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學生都要負起責任,相互之間督促好,誰影響班級學習環境,誰損壞班級形象,我們就有義務和責任為他指出,并讓他糾正。總之,我們一切要以班集體利益為重。”在我一以貫之的集體主義理念熏陶下,我們班每一位學生都樹立起了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形成了“班榮我榮、班恥我恥”的集體主義思想。在濃厚的集體榮譽氛圍里,季同學不得不注重自身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促使自己積極改善言行,以融入班集體中。
二、不使他感到孤立,就要消除他與老師之間的隔閡,使他與老師和諧共處
剛開學的時候,我抱著一視同仁的心態,按由低到高、男女間隔的原則進行排座位,排好后,針對有些學生提出的特殊要求,我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在沒有學生提出特殊要求后,座位就定了下來。我向全班作了如下說明:“現在,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有了自己的位置,那么在你們所在的位置范圍內,相互之間就要督促好、協作好。如果沒有特殊的原因,我不會輕易調換你們的位置。不過,若有些同學影響他人學習、影響班集體榮譽,經教育后還不改正的,那么,我就會適當地調換位置,當然我不會把他們調到某個角落里。我調換位置,目的很明確:找到一個較適合你學習、成長的地方。”這樣一來,大部分學生第一次坐定了那個位置,心里面就認準了那個位置,他會積極主動地經營他所在位置周圍的環境,努力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三、不使他感到孤立,就要運用“同伴效應”引導他,使他與同學共同發展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的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在人的成長發展過程中,同學和同伴之間同樣也存在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共生現象”,我們可稱之為“同伴效應”。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同伴效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好這種“同伴效應”,促使所有學生向好的方面發展,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樂觀自信的精神面貌。
我們要善待班中的每一位學生,平等地對待班中的每一位學生,不要抓著他的錯誤不放,那只會使問題變得更糟;不要把他安置在孤立的位置上,因為他屬于我們中間的一員。你可能今天看他不順眼,明天看他就順眼了;你可能這學期看他不順眼,下學期看他就順眼了;你可能今年看他不順眼,明年看他就順眼了。我們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愛護每一位學生,因為我們是教師,教師的職責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家陶行知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育人是一項極其復雜、極其繁瑣的長期工作,它需要教師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
參考文獻:
[1]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漓江出版社,2002.
[2]陳震,劉亞軍,馮小臨.班主任新思維.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唐云增,王增龍,周再斌.班主任專業化讀本.漓江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江陰暨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