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別是新課程改革后,實驗越來越突顯生物學科的特點。結合學校近兩年來開設的生物實驗校本課程,談談如何開設好生物實驗校本課程的幾點認識和體會。
關鍵詞:校本課程;實驗;開發
開發校本課程是本次國家課程改革的一大創新,也是新課改向縱深邁進的必然趨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校本課程是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于學校的課程資源,為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而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是對現有課程資源的補充和延伸。我覺得技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施對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新課程改革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別是新課程改革后,實驗成為生物學科越來越突出的學科特點。因此,我們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經科組教師共同商討,決定在高一開設一門以實驗為主題的校本課程,筆者參與了學校生物科校本課程的開發,通過參與我校高中生物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我逐漸積累了生物校本課程的相關經驗,對“快樂學習”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會。下面簡要地談一下我的體會。
一、開設實驗校本課程要有實效性
開設實驗校本課程不是玩“過家家”,也不是純粹的放羊式的實驗課,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往往會花費和必修課同樣甚至更多的精力進行精心準備。
首先,在選題方面,教師不僅要從學校實際出發,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興趣與愛好,否則校本課程將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由于高一的學生在實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方面較弱,因此,我們在高一第一學期開設的課題主要是以訓練基本技能和一般的實驗探究方法為主。如,“快速學會高倍鏡的使用和臨時裝片制作”“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等課題很受學生歡迎,因其內容源于課本,又是課本內容上的一個補充和提高,不僅滿足了學生學好生物課的需要,還使學生能熟練掌握實驗的方法,享受實驗的樂趣,鍛煉實際操作能力。其次,在每個課題實施之前,教師要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準備充分了,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準備實驗“觀察DNA、RNA在細胞內的分布”實驗(本實驗對染液配制和操作都非常嚴格,否則實驗難以成功)時,我除了精心配制精確pH值的“吡羅紅、甲基綠”染液,自己還反復多次用不同實驗材料預做實驗,直到效果良好時,才讓學生進行操作。結果,在學生實際操作實驗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出良好的實驗效果。
二、開展形式要多樣化,讓學生在興趣中快樂學習
生物實驗校本課程開設的目的是彌補現行生物實驗課程的不足和滿足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愛好。我們力求通過我們的課程,引導學生參加他們有興趣的生物實驗活動,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習生物學知識,讓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生物學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并為以后自己探討科學問題打下一定的基礎。因此,我們的教學形式必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實踐性以及特色性,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于是,我們以多種形式以及內容開展生物實驗校本課程。
1.積極開設選修Ⅱ,寓興趣于生物實驗校本課程
近幾年在學校的組織下,我們學校的選修Ⅱ課程進行得如火如荼。就拿我們的生物選修Ⅱ來講,每個學年每個學期都會根據學生的實際來選擇開發,它既源自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比如,我們2009學年開設的選修Ⅱ《調查生物入侵對廣州本土的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是根據廣州的本土實際,引導學生通過實地調查、發放一定的調查問卷,學會用所學的生物知識,為現實中一些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可行性措施。2010學年第二學期開設的《園林設計之學校篇》以學校的整個園林布局介紹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園林設計的整體構造以及注意的事項等,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設計一個學校園林設計的可行性計劃。2011學年第一學期的選修Ⅱ是介紹客家黃酒的歷史,并讓學生親自動手體驗釀酒過程。
當然,為了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提高學生的實驗基本操作技能,我們每個學期都會開設選修Ⅱ《高中生物實驗與探究》。這門課程涵蓋了我們高中的一些必備實驗,比如,“快速學會高倍鏡的使用和臨時裝片制作”以及“觀察DNA.RNA在細胞內的分布”“胡蘿卜素提取”等等。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引導學生適當地在課外查閱資料,適當地延長學生學習生物的有效注意時間,提高生物平時的課堂學習效率。如,筆者在課題:“如何從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中”選取的實驗是“胡蘿卜素提取”,材料是菠菜葉,有的學生就好奇地問:“菠菜葉也含有胡蘿卜素嗎?”學生想通過實驗去驗證它,于是他們都興致很高地去做實驗,實驗的結果回答了他們的問題。然后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哪些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
其實,我們開始選修Ⅱ的主要目的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運用生物的知識去服務于我們的生活,讓學生通過這門課程掌握一些生活小技巧,這也是我們堅持開設校本課程的最終目的。
2.以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為載體,開展校本課程
我一直覺得校本課程應該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特色性,學生才會更加投入,熱情才會更加高漲。因此,在生物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中,我參與并組織了一些特色的課外活動,比如,“藝術插花比賽”“水果拼盤比賽”“創意葉脈書簽制作大賽”等,這些活動都深受學生歡迎。特別是“葉脈書簽的制作”中,學生將做好的創意葉脈書簽拿到我校舉辦的義賣節去義賣,既鍛煉了自己,又幫助了別人,真是一舉兩得。此外,我們舉辦了一個生物社團,此社團主要是以制作模型為主,材料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取到的,這樣的好處是使我們的活動更加接近生活,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生活細節,養成善于發現、善于取材、善于創新的好習慣。在社團活動時,學生利用收集的各種材料:吸管、硬紙片、油性筆、縫衣服用的細線、細鐵絲、橡皮泥、剪刀、乒乓球等等,一節課的時間,一個個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型就出來了,還挺像模像樣的呢。另外,在社團活動時,學生還制作了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模型、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模型、DNA結構模型、磷脂雙分子層模型、突觸平面圖模型等等,這些作品現在還擺放在我們實驗室后面的玻璃柜里,每次上實驗課,都有不少學生駐足觀看,感嘆制作人的別具匠心,心靈手巧。
3.以研究性學習為牽引,寓快樂、知識于校本課程
要將研究性學習開設好,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新課程標準出發,對研究的課題進行較好的選擇和確定,讓學生能夠在研究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和知識的收獲。比如,2010年我們研究性學習的一個課題是實驗《模擬酸雨影響植物種子的萌發》。希望通過此實驗,探究酸雨如何影響植物種子的萌發。雖然這個實驗所需時間比較長,但在研究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合作精神,關注保護環境的意識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如,我們開設的另外一個研究課題是《植物標本的制作》,學生通過自己上網查找資料,實地選材,最后交上來的標本作業真的很令我們意外,每個作品都是精心制作的,可以看出他們在制作過程中的用心和愉悅。
三、學生成績的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我們的評價方式、結果以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原則,我們不采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占考核成績10%;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記錄,占考核成績40%;另外,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技能以及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進行“優秀”“良好”“一般”“較差”記錄,成績占考核成績的50%;綜合以上三項,評定學生學期及學年成績。
對于平時學習情況的檢查,筆者通過觀察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表現和完成的實驗報告作評價依據。對考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做出指導,促進學生的發展。參與本課程的葉嘉良同學,開始時,總是以“玩”的態度對待,別人做實驗,他在旁邊看,或者玩弄儀器,但在做“葉脈書簽制作”實驗時,非常認真,做的書簽非常漂亮,筆者發現后,及時對他的學習態度給予充分的肯定,并當眾表揚了他,自那以后,他做實驗認真多了,實驗報告也完成得不錯,而且總喜歡讓我給他評價實驗結果。
四、開設本課程的收獲
通過多年的校本課程的實踐操作,我覺得開設本課程的收獲主要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學生在快樂的活動和探究中,智力水平、各種能力、智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鍛煉和提高。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學探究和對實驗現象分析等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學習生物課的興趣也明顯提高了。他們當中大多同學成為我們生物實驗課上的“小老師”。選他們當各自班實驗課上的“小老師”,正好緩解了生物實驗課大班教學老師忙不過來的難題,同時學生也得到很好的鍛煉,并且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極好地擴大了視野,激發了興趣,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是教師也可以在開發課程的過程中學到新的理念,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我們開設的《高中生物實驗與探究》和《生物技術實踐》這些課程在實際操作中深受學生的歡迎,也得到學校領導的支持和認可,在近兩年開展得比較順利。我相信,在以后的生物實驗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完善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開發更豐富的課程主題,以此促進教學。
參考文獻:
[1]王斌華.校本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崔允.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開發.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張民選.開發校本課程,促進學生發展.課程·教材·教法,2001(5).
[4]薛靜堯.要在校本課程實施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國教育學刊,2006(1).
[5]郭安源.試論生物校本課程開發.教學與管理,2007.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八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