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最具文學性的一種文體,那些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經典古詩,不同閱歷的人讀來都能有不同層次的感動。而厚積之后,更是對一個人修養的提升,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對于處在青春期的高中生來說,詩歌應該是他們最喜歡的一種文體。然而現在教學中,古詩詞所扮演的雞肋的角色卻讓人不痛不癢、欲舍還惜地難受著,讓人在無奈中感到困惑。
這里有古詩本身的原因,古詩中許多當時人所共知的基礎意象,早已遠離了學生的日常生活,淡出了人們的認知視野。面對著由這些意象組成的詩歌,讓年齡、閱歷、興趣都不夠的學生,捕捉詩詞的意蘊真是難之又難。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對古詩詞考查方式的單一,讓教師對古詩詞這一獨具審美意蘊的文體變得功利。考試只考默寫和程式化的鑒賞,于是,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熟練地默寫詩句,卻不能理解詩歌的內涵;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條分縷析地解剖詩歌,卻不能體味詩人的感情。
為了使學生能很好地領悟詩意,我在教授《唐詩三首》時,做了一點小小的探索。
我先將《蜀道難》改寫成一篇文化散文,然后以此為腳本講解詩歌,在遇到學生不理解的意象時,引導學生聯想學過的古詩文,以詩解詩,以文釋義。例如,“危乎高哉”之“危”,聯想“危樓高百尺”“危檣獨夜舟”兩句,便可體悟到“高而陡”者謂之“危”。再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之“黃鶴”,聯想“昔人已乘黃鶴去”一句,便可知“此鳥非凡鳥”,由此不難體會到行路之難。
而在遇到學生難以體會其中感受時,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場景,聯想自己的相似感受,以情解情。例如“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想象自己來到西藏,產生高原反應“氣短、胸悶、心慌”,進而行動困難,便可體會到作者的無奈與痛苦。
一節課下來,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把自己當成了在蜀道上踽踽獨行的李白,深深地被《蜀道難》所震撼。于是,我讓學生從《登高》《錦瑟》中選取一首,進行改寫,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或還原抒情主人公的成長歷程,或再造抒情主人公的立體人生,寫下點滴的感悟,聚焦些許的共鳴,讓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份血肉真情。
學生的思想一旦被解放,想象的翅膀便會“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于是佳作連連,現輯錄三則于下。
張安琪改寫《登高》
秋風勁吹,天空高遠,猿聲哀鳴,沙洲清冷,沙石慘白,飛鳥南飛,落葉飄飄,濤聲澎湃。遠離家鄉,客居異地,在這料峭的秋風之中,寂寞的獨自登上高臺,遠望這江峽秋色卻是一片蕭瑟,頓時悲涌心頭。其“悲”何在呢?年華已老,飽經滄桑,那“悲”染白了我雙鬢的青絲,那“悲”讓高猿長嘯更加哀轉久絕,那“悲”促使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人生苦短,因病斷酒,徒添了我那心中的悲恨萬端。
侯振改寫《登高》
狂風怒號,高處的猿叫聲悲涼凄慘,滾滾長江洶涌地向遠方流去,只留下蕭蕭落葉的陪伴,遠離他鄉好似百年,悲涼的秋又勾起我對家鄉的懷念。孤獨的一生就這樣離去,歲月蹉跎簇擁著頹廢的我,時光流逝抹去我惆悵的記憶,秋風吹過,繁華落盡,煙花易冷后的記憶,永遠被傷痛的秋擄去,只留下空殼的我仍在寒風中戰栗。
朱亞楠改寫《錦瑟》
夕陽西下,斜暉透過撐起的紙窗,將最后的燦爛綻放在掛著漆瑟的墻上。被歲月剝蝕了彩繪的瑟身,頓時煥發了誘人的光芒。凝眸,定格在斷了又續的弦上。為什么偏偏是五十根呢?那是我半世的讖語嗎?起身,輕撫過獨柱的弦絲,撥動的卻是重重的心弦。不是說往事如煙嗎?為什么那青春的容顏和曼妙的身姿還歷歷在目,繞梁的旋律和喃喃的細語仍縈繞耳畔?
仿佛就在昨天,可“鼓瑟一曲送清魂,再回首已百年身”,“人生如夢”啊!是往昔如夢嗎?真希望在昨天的夢里不再醒來。是今夕如夢嗎?又期盼一覺醒來現在的種種只是一個噩夢,一切還是當初的模樣。莊生夢蝶,蝶夢莊生,或許只有在夢里才能“一晌貪歡”。“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所有美好的希冀都被無情的現實重重地碾碎。“百川東到海”,人生無再來,留下的只有悲傷和遺憾。期待來世吧!然而來世又能如何,“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一次擦肩而過”。還是期待來世化作一只杜鵑鳥吧,聲聲啼血,還了你一世的思念。
月,又升起,鋪一地的青霜。抬頭,卻不敢睜眼——“生離死別傷心事,從此最怕月圓時”。鮫人如此,人何以堪。淚,默默地從兩頰滑落,涼似水,冰如珠。翩躚的倩影在淚眼婆娑里,幻化得模糊不清。伸手,想去抓住飄飄遠去的衣帶,卻只抓了一瑟的冰涼,還真的是“往事如煙”!任我的心晶瑩如玉,我的情熾熱如焰,都消弭不了歲月的鴻溝。
把它深埋心底吧,隨著心臟的搏動,奔流在每一根血管,滲透進每一寸肌膚。然而,悲傷的種子從開始就已種下。霧氣在月光中彌漫,惆悵在夜色里發酵。每一次的回首,都只能讓缺憾與愧疚在錯亂的時空里無限放大。睡去吧,所有的思念都在夢里。
文言只是詩歌的載體,而感情才是詩歌的精髓。文言已經成為死的語言,但詩歌卻仍然能夠在讀者的涵詠中復活,那是因為千百年來,流淌在我們血管里的情感從來沒有改變,一旦遇到合適的環境,便會產生強烈的共鳴。所以,從感情入手,引導學生去理解詩歌,解構詩歌,就一定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換個角度,古詩春正好。
(作者單位 山東省德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