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但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設計教學環節,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反而會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厭倦和恐懼心理,減弱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設計教學環節的目的,應讓學生的學習達到這樣的三維目標:(1)雙基目標:主要指概念層面,要讓學生透徹理解概念,掌握概念的形成。(2)技能目標:要求學生能利用法則、公式、概念來進行運算、應用。(3)能力目標:能夠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并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應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鋪墊引入
1.創設新穎的數學情境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強調情境、交流和互動。數學教師如果根據教學的內容,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圖畫、故事、游戲等內容引入課堂,無形會給課堂增色不少。學生往往會被生動而有趣味的內容所吸引,自然也會格外關注其教學內容。情境的創設要能夠使學生觸境生情、觸境生思、觸境生問,并能為課堂教學的內容服務,能體現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數學情境應當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課堂熱情,并能引發學生思考。數學情境要注重數學問題提出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首先,教師要精通本節課的教學技巧,注重知識講解的連續性;其次,情境要有新意,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搬進課堂,拉近學生的心理距離。
2.運用比較合理的問題導入
設置的問題要有較強的針對性,要讓學生覺得有意思,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探索新知的欲望。
總之,在鋪墊導入的時候,一定要做到由舊引新、由簡單引復雜、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很快進入探索新知的狀態,這是為什么要這樣設計的現實意義。
二、探索新知
在教學環節中,自主學習與探索是數學思維培養的關鍵所在。以問題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數學遷移能力、小組合作能力、數學探究能力。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互動交流—共同優化,形成結論。
自主探索: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和知識基礎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初步形成自己的解決方案。
互動交流:互動交流可以使學生彼此交換想法,更容易尋找解題的突破口。教師首先要明確組內成員的分工,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對爭議性問題進行探討,逐步補充完善,形成小組意見。小組交流是由各小組組長組織實施的,要求組長掌握交流的順序和討論的節奏,做好記錄,把小組學習的結果進行總結,并推選小組發言人,匯報小組意見。
共同優化,形成結論:是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小組之間可以互相質疑,互相補充,相同意見不要重復。教師要積極參與,注意在關鍵環節點撥提升。
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互動交流的環節也不盡相同:有些比較簡單的問題不需要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來完成,可由學生個體直接把自主探索的結果在全班交流。
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體現主導地位,適時引導,巧妙點撥,同時教師的語言要合情合理,切忌啰嗦,便于引導學生。
探索新知環節主要是為實現三維目標中的雙基目標,讓學生初步掌握概念,形成體系。
三、鞏固練習
本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在應用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產生策略,提高認識,發展思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基本程序是:基本應用—綜合應用。
基本應用:是應用的最低目標,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能獨立完成,在應用的過程中,不能只注重尋找答案,要重視過程,強調應用的方法和技巧。
綜合應用:綜合運用知識解決數學問題,要注意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使綜合應用的過程成為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
學生在基本應用和綜合應用知識的過程中,會表現出應用知識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同時也會暴露出學習的不足和疏漏,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加強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診斷矯正。
在本環節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下要點:應用要有目的性,題目要圍繞學習內容設計,著眼于指導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應用要有現實性,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解決學生身邊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應用知識的同時體會數學的價值。應用形式要有多樣性,要以新穎多變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應用要體現主體性,讓學生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應用評價要有發展性,對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應用效果要及時進行診斷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發展提高。同時,應用也要注意達成程度,不能超越學生學習的范圍。
這個環節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實現三維目標中的技能和能力的目標,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維拓展能力。
當然,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內容,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學習水平,靈活運用,不能機械套用。在具體上課過程中,有些課的第一、二、三環節是不斷重復出現的,在探索交流過程中會遇到新問題,在解決這個新問題時又要進行探索交流。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完善,使課堂教學更加合理,提高數學課的效率,發展學生的思維。
(作者單位 江蘇省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