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重知識的生成是課堂改革的核心所在,“先入為主”的模式已讓人們“深惡痛絕”,終會被時代所摒棄。注重“情景預設”“問題預設”并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創新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就成了一線教師不斷探索和實踐的課題。
關鍵詞:知識;方法;探究;先入為主;水到渠成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這是德國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的觀點。
注重知識的生成是課堂改革的核心所在,“先入為主”的模式已讓人們“深惡痛絕”,傳統的教學已走進了死胡同,終會被時代所摒棄。注重“情景預設”“問題預設”,并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創新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已逐步顯示出它的生命力。在知識生成的過程,如何實現由“先入為主”到“水到渠成”與“課堂升華”也就成了我們一線教師不斷探索和實踐的課題。
一、由“先入為主”到“水到渠成”
“先入為主”的教學方式是先將前人結論性的研究成果呈現于學生面前,然后再以實例驗證體會之。所以說,“先入為主”的教學方式束縛人的思維,培養的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奴隸、教條主義者和書呆子。
“水到渠成”的教學模式,是沿著前人研究問題的歷程和足跡,利用典型事例創設情景并提出探究性問題,由學生感悟、歸納出道理,并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然后再借鑒教材語言,辭以達意。這樣,學生就會有能力在新的情境下生發新知識。
一個掌握了研究方法的人比一個純粹的“知識的集大成者”更會學習,更會感受到求知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更能適應未來學習型社會的發展需要。
二、由“水到渠成”到“課堂升華”
教材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基本的理論體系,不管從廣度、深度,還是從知識的內在聯系上都不能十分翔實到位,所以,掌握了知識及其研究方法無疑對學生學習品質的培養和完美人格的塑造有著積極作用,但僅此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導者”的我們,還應引導學生對課堂進行升華,充分發揮政治課教學在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及鞏固黨的思想陣地中的作用。
具體地說,政治課的升華主要包括知識的升華、學習能力的升華、覺悟和情感的升華以及審美能力的升華等幾個方面。
1.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在知識的處理上,應該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對知識進行深化、擴展、搭橋。如根據整體與局部關系原理,我們不難得出要著眼整體同時搞好局部的方法論。那么,怎么搞好局部?仔細想來,無非是兩層意思:搞好每個部分及其內在聯系,也即排列與組合問題,這是知識升華中的生與再生現象。這樣一分析,就會使學生思路豁然開朗,既對知識產生了新的認識,又感悟到了知識的生成過程,這無論對研究性人才的培養還是賦予學生以成就感和學習樂趣都是大有益處的。
2.要與時俱進,敢于懷疑
時代在發展,人們所接觸和探索的領域也在不斷拓寬,接受新事物的途徑也在不斷豐富,這就需要也必然導致人們思維的活躍和多層次性,我們應該提倡學生不迷信書本和權威,大膽質疑和提出自己的看法,允許執不同“政見”者存在,要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不能求全責備,不能動輒以“烏托邦”冠名,須知創新大多始于“異想天開”。比如,“客觀存在”等同于“客觀實在”?在鼓勵學生的懷疑精神時要注意: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求異思維創設必要的情境;值得懷疑處可能是前人的偏見、誤解,也有可能是時代的發展使原有理論出現滯后性,更有可能是我們思維出現了偏差。
3.促進學生人格的發展與完善,突出德育和審美
適應社會需要,促進人的發展與完善,實現財富的創造,構成了現代課堂教學最根本的出發點。這就要求我們的分析應該圍繞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發展而展開。同時,分析黨的路線無疑會給學生提供審視問題的新角度,加深理解,提高信度,從而支持、擁護、貫徹之,實現情感和覺悟上的升華。例如,在教學《永恒的民族精神》這一框題時,我把學生分成四組,每組各出一人,以《中華民族精神與中學生》為題舉行了一次演講比賽,氣氛活躍,效果很好。學生通過這個活動,不僅記住了教材的知識點,更培育了自己的愛國情感。這比老師干巴巴地講授課本知識的效果要好很多,這不正是我們政治課教學的目標嗎?
總之,教學活動中要“大氣”。要在時空的聯系、發展和對比中去體驗原理的歷史和社會價值,入手要小,但立意一定要深遠。我們培養的人才不僅是具有高尚情操和科學審美價值的個體意義的人,而更是社會性的人才,要著眼于培養學生認識社會、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要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應是師生共有的追求和姿態。
不一樣的環節和過程,學生扮演的角色和收獲是不一樣的,由“先入為主”到“水到渠成”與“課堂升華”,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地參與教學,而不再是“局外人”。教師也真正扮演了教師的角色,不僅是“授業”與“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傳“教學之道”。這或許就是新課題的生命力所在。
(作者單位 山東省德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