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天神的歡娛,生命的動力。”顧拜旦在《體育頌》中如此說。筆者認為不喜歡運動的人很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活動項目,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所以,在所有課程中,體育課應該是孩子最喜歡的課,也是學生最向往的課,但是即使如此,也還是會聽到教師說,現在體育課不容易上,也經常聽到教師問:“上節課怎么沒有上?”我有些疑惑。
一、上體育課是一件快樂的事,學生沒有理由不喜歡
中國教育的傳統是精益求精,表現在體育課上就是以反復練習為手段來達到掌握技術動作的目的,可有時候,單調而乏味的重復練習會讓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對于一個新學的技術動作或者一項新鮮的學習內容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幾節課過后,學生就會對所學的內容失去新鮮感,以致興趣銳減。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對孩子興趣的培養,了解興趣、運動愉快感在學習中的動力作用。學生在死板的教學內容和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產生的厭倦情緒教師不予理睬,會導致上課無激情,師生關系不融洽等現象,如果教師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你讓學生做的事,自己是否愿意做?你對學生說的話,自己是否愿意聽?”從條件反射的角度來說,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同樣的刺激,重復得次數多了,會引起大腦皮層的抑制。與此相反,新穎的刺激則會引起大腦的興奮與無意注意的指向與集中,這就是新穎動作使人感到有趣的原因。新穎動作還能激發人們躍躍欲試,從而積極地投入練習中去,能使練習者在這種不習慣,有時還顯得有點笨拙的姿態中歡欣雀躍,也能使練習者在完成動作后,嘗到成功的喜悅。這是人的本性決定的,追求新異原本就是孩子求知的天然動力,然而恰恰是我們的傳統教育扼殺了孩子們的天性。
要想重新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使之樂于上體育課,至少在以下幾方面要多思考,多探索。
1.教學內容非改不可,尤其在深度、難度方面應大大降低要求,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去做他們喜歡的活動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興趣性是我們選擇教學內容時應予以重視的問題,因為學生只有對新學的內容產生興趣,他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運動的愛好和習慣才會逐漸形成。傳統的體育教學中,一些體育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也注意到了興趣性的問題,但沒有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往往是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教學內容,例如,一個體育教師,原來可能是一名短跑運動員,他對短跑情有獨鐘,在上課時就特別喜歡用訓練短跑運動員的方法和手段來教學生跑步,也許這位教師對短跑運動的講解和示范都很規范,練習方法都很正規,但大多數學生會在訓練式的上課中逐漸失去興趣,從而出現練習不認真,應付的現象。毋庸置疑,學生也喜歡跑,但他們不喜歡單調而純粹的跑步競技性的跑步,中學生喜歡在追逐中嬉戲,在各種情境中體驗運動的快樂。比如,在短跑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往返接力和迎面接力來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達到提高學生快速跑能力的練習。又如,大家公認的中長跑,學生只要一聽說中長跑,就會條件反射,總是被嚇得肚疼、頭疼。其實在中長跑教學中,老師如果設置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帶著故事情節練習,學生一定不會感到恐懼,而是喜歡參與這些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對運動的興趣,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
2.教學方式要改革,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用更生動活潑的方式向學生介紹新知識,提供更寬松的環境和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從事感興趣的項目
多少年來,我們的教學模式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固定模式:教案要工整,環節要齊全,組織教學要公式化,教學內容固定化,教學方式模式化。導致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人越來越少,而研究教案格式化和教學評價模式化的人越來越多,從而導致教案越來越繁雜,評價越來越數字化,而教學方法的變化卻越來越不明顯。因此,教學的改革應超越以往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走出一條超越傳統教法的新路。
有人說,體育不能不苦,不能不累,不能不大汗淋淋,有時還要增大培養意志的力度。不錯,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能脫離當今的教育實際來談,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鍛煉既需要自身的努力和興趣,也離不開成功的體驗和鼓勵,所以成功的體育課必須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地、快樂地參與。
二、引導學生參與體育課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目前,許多體育老師都致力于學生在課堂主題地位的研究。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鍛煉應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向的活動,只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投入練習,才可以獲得更好的鍛煉效果。另外,過度的管、教、育會導致學生厭倦,就拿體育教學來說,課堂上體育教師的口令具有絕對的權威,“臺上一呼,臺下齊諾!”因此,一些教師堅持認為,如果沒有了教師的權威,沒有了教師的教法,體育課將會不成樣子……諸如此類的想法不止教師有,連許多學校的領導也這么看,這種思想已經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沿襲了幾十年。然而,我們應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在這整齊的隊伍和步伐后面,教師那板起的面孔讓學生的神經繃得很緊,那還有快樂輕松可言?所以建議:教師管要有道、放要有節、教要有方、育要有度。
三、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有所為,有所不為
要發展學生特長,培養課堂特色,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要讓學生積極地投入練習,每節課就要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由支配。如果每節課的分分秒秒都囿于教師安排好的練習中,還談什么創新?當前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現行的教學應削枝強干,從內容、形式到數量,難度都要切合大綱的要求、教學規范和學生的實際,課外活動也不應是紙上談兵。
在教學中,無論從活動內容及形式上都應是豐富多彩的,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都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鍛煉的空間,活動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安排都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總之,我們應依照新課程標準,因材施教,揚長避短,提供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到陽光下超越自己,早日走出一條跨越時代的新路來。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唐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