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物理知識源起和物理教學的目的入手,分析提出“生活物理”的教學理念,并從具體的教學實踐即課堂導入、課堂講授、課后練習與復習等幾個環節,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加以論證,以期引起相關人士的注意,使其盡快為更多的教師所認識、接受。
關鍵詞:生活物理;教學理念;教學有效性
記得有位專家說過,物理學習最好的刺激,就是激發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對初中生來說,這是他們接觸物理知識的開始,唯一的基礎材料便是震撼人心的自然現象與妙趣橫生的生活現象。我們在課堂上盡可能地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神奇有趣的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解釋教材文本上的相關物理知識,在物理教學中始終圍繞著生活打轉。這樣的做法不僅吻合當前課改要求,而且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科學探究的能力、動手實踐的操作能力都有著舉足輕重的積極影響。
一、課堂導語環節結合生活實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接納物理知識
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們都知道導入環節在整堂課中的重大意義,它在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消除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恐懼方面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在課堂導入環節緊密結合生活實例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然接納物理知識是一個非常明智有效的選擇。
譬如,在講授大氣壓強的相關知識時,導入環節筆者拿了一個空的礦泉水瓶,里面灌滿了水,隨后取一個乒乓球蓋緊瓶口,用一只手摁住乒乓球,把礦泉水瓶倒轉過來,結果學生發現老師放開手后,乒乓球不會掉下,里面的水也不會流出,這與我們所學課本知識不同,能夠充分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與好奇精神。在隨后的課堂環節,筆者緊抓這一問題,順勢導入相關文本內容,使學生在一種積極的探索思維狀態之下完成了課堂教學,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授課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學生的知識體驗,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物理教學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以筆者講授動能與勢能的轉化為例,如果課堂上只是教師的侃侃而談,神采飛揚,學生似乎能夠聽得懂,但卻得不到一個切身的體驗,那么我們可以聯系實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進行闡釋,拿同一個浸濕水的籃球從不同的高度投向地面,那么肯定在地面上會留下大小不同的兩個印痕,那么經常打籃球的學生就會得出結論,地面上印痕面積較大的肯定就是投放籃球較高的。教師首先肯定學生們的猜想,然后再進一步分析其中所存在的動能與勢能相互轉化的物理關系。必要的時候,教師還要加深學生的印象,強化學生的物理意識,培養學生的物理能力。
三、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踐問題,課堂與生活形成互動,使其互為表里,良性發展
在多年初中物理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刻感受到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到“大物理”的教學理念,即教師們既要在課堂上利用生活實踐指導物理知識的講授,還要積極地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與物理問題,鼓勵學生把這些內容搜集起來,擺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現成的課堂資源,有效地對教材物理知識加以調整和整合,闖出一片物理教學的新天地。
在初三中考復習階段,學生沉浸在各科教師設置的題海戰術中苦不堪言,幾近崩潰,我靈機一動,在系統復習階段,放手讓學生展開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調查。比如,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小區和附近工廠發現存在的“噪聲”問題;讓學生在家庭用電、學習用電、小區用電、工廠用電中發現“電學”知識;讓學生到菜市場去發現商戶的秤上所存在的“杠桿”問題;等等,不一而足。這樣的課堂實踐與家庭作業一經推出,得到了學生與領導的大力支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實踐、探索、發現,上課時間與師生共同討論、理順、解決,不但使得我們的物理課堂生龍活虎,教學成績明顯提升,而且還有效地緩解了學生中考前的緊張情緒,釋放了一定的精神壓力,對于提升物理知識的實際運用,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求。”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的做法不僅克服了傳統意義的教學課堂偏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弊端,而且對于適應當前的課改精神,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習慣,升華學生熱愛生活、發現真善美的人文情懷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從而就能真正把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落在實處。我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把“生活物理”的教學理念貫穿始終,為實現祖國教育的新篇章而鞠躬盡瘁、不遺余力。
參考文獻:
[1]趙晶晶.如何學好初中物理課初探.新課程研究,2008.
[2]董國耀.面向21世紀的圖學教育.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張小紅.中學物理教學與學生科技意識的培養.科技創新導報,2007.
(作者單位 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