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對外界事物感受時所產生,并對行為動作進行制約的一種內心體驗。人們感受、理解、記憶、思考并運用知識的過程,始終離不開情感活動的參與。所以情感教育應該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只有飽含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那么,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如何進行情感教育呢?筆者作了如下一些探索:
一、利用教材,以情傳情
1.挖掘教材,蓄積情感
文章不是無情的。藝術的語言、藝術的思維都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凝聚著獨特的情感體驗,激蕩著強烈的情感活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社會主義覺悟。”
因此,教材所選編的文章,對于健全學生的情感世界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如,諸葛孔明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無不讓讀者感懷落淚。我們教師應讓學生深切體會這些至情美文中的忠情、孝情、親情、友情,讓學生受到這些人類美好情感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融入教材,傳達情感
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教師是客體,處于主導地位;學生是主體,處于主動地位。怎樣把作品中的理想、情感等通過客體傳遞給主體,使主體思想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同化呢?筆者認為,教師的情感是把教材中的情感轉化為學生情感的紐帶。教師要把文章中負載的作者的情感真切地傳達給學生,就需要教師在鉆研教材、挖掘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思想內容時,首先受到感染,把自身融入作者的嬉笑怒罵中,將作者的愛憎化為自己的愛憎。
如教讀《祭十二郎文》時,學生沒有喪親之痛的強烈體驗,很難理解韓愈對其侄的深情以及邊泣邊訴,以血淚凝成的悲痛之情,而我的眼前卻不斷浮現出我祖母的影子,我懷著無限思念和幾許歉疚和遺憾把回憶祖母的情感融入讀課文中。當我帶著感情朗讀課文的抒情段落時,學生也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為我鼓起掌來。我覺得這是我傳遞親情和孝情,打動學生的最佳時機,同時也讓他們對韓愈的血淚之情多了幾分體驗。
教師引導學生把作者的情感爆發出來,會產生激動人心的力量,把教學情感氛圍推向頂點。學生有了自己的情感體驗,就能進一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樣的情感教學比空洞的說教要更有感染力。
二、立足課堂,以情激情
1.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場合下產生的,有經驗的教師善于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創設某種具體生動的情境,以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他們的激動情緒,善于帶領學生置身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中,使學生進入“共振”的境界。通過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氣氛、感情、語言諸因素的渲染,使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就對所講授的內容產生強烈的情感,使他們的思想情感同課文內容產生共鳴,以收到先聲奪人的教學效果。
教師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強烈的感情激起學生的共鳴,用美的語言打開學生的心扉,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述的境界,可以使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為一體,從而深刻準確地理解課文,陶冶情操。
2.借助載體,調動情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踐證明,只有當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形式產生濃厚興趣時,其學習的主動性才會增強,創造性思維才會活躍。所以,我們在教學中,特別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合理借助生活中的各種載體,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愉快樂學。
在教學《飛紅滴翠記黃山》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優勢輔助教學,來擴展視聽,陶冶情操。當黃山著名的景點奇峰、怪石、古松、云海、日出等一一展現在學生眼前時,有誰不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偉大創造力而驚嘆?聽著婉轉悠揚、恍如天籟之音的配樂,有誰不為人類非凡的審美能力而贊美?
借助載體重在感染,以情動人,以景引人。它的作用不僅在于落實語言基礎知識,同時也是對學生的道德觀、審美觀的熏陶和提高。教師要以自己綜合的切身體驗,全身心地投入,帶動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情感投入,以達到語言教學乃至于“人”的教育的全面豐收。
3.通過實踐,升華情感
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豐富情感的途徑和推動情感發展的動力。國標本蘇教版語文教科書設計了許多主題不一的語文實踐活動,每一次活動我們都應認真準備,精心組織,深入挖掘活動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根據活動主題特點,確定激情點,以激活學生的內在情感,使學生情感與作品情感相碰撞而產生共鳴,力求活動取得實效,使學生的情感在實踐中得到升華。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根情弦,每一篇文章都有某種情音,語文課倘若“無情”,它就失去了語文的面貌。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教學呼喚情感。新課程指出:語文教學要注意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相互滲透。讓我們充分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舊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