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語】
當前,在為作文而作文、為應試而作文、為創作而作文的教學觀下,本該是承載生活、宣泄生命的寫作多的卻是矯飾、虛假的思想情感、條分縷析的文字訓練。于是,學生的作文出現了嚴重的胡編亂造、虛情假意、抄襲范文等異化現象,我們讓寫作在與生活相反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寫作似乎已經不再需要生活,更不再是生活的需要。
我認為,要解決寫作上根本問題,一言以蔽之:讓生活豐富寫作。要想改變學生寫作蒼白的現狀,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把學生從封閉中解放出來,親近自然,走進社會,這是至關重要的。生活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寫作的空間就有多大。所以從作文教學的需要出發,我們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為積累作文材料而進行社會生活實踐。
二、引導學生積累生活
教師在引領學生學會觀察之后,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發現、記錄創作的契機。我們用“錦囊、詩袋、瓦罐”的典故啟迪學生,要求學生寫素材日記——用簡潔的文筆記錄體驗的過程和瞬間迸發的靈感火花。教師先親自下水,然后每周以作業或自主作業的形式,結合體驗記錄整理本周最深刻的感受,定期交流。
三、引導學生美化生活
學生在體驗、積累生活中,經歷了由“物”到“意”的轉化。每次活動之后,都要組織學生交流感受、練習寫作,引導學生經歷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轉化。為了豐富學生的語言技巧,大量美文佳句的閱讀積累便應運而生了。
總之,在作文教學上,我們教育就應有意識地擴大學生的生活空間,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更深層次地挖掘生活中蘊涵的寫作素材,讓生活豐富寫作,讓寫作美化生活。
【真實再現】
《細微之處顯真情》寫作評改案例:
一、案例解說
初一上冊第二單元要求以“親情”為主題,寫一篇表現“我愛我家”的親情作文。筆者就抓住了教材與生活的銜接點,進行了“那一刻,我觸摸到了親情”的作文訓練。批閱之后發現學生的最大問題是觀察生活不細致。對此,這節課的設計亮點就是引進視頻再現生活中的親情——慢鏡頭播放放學時家長在學校門口接孩子的錄像,讓學生共同體驗家人對我們的愛(我們自己拍攝的),并配上《懂你》的音樂作為渲染。
二、教學過程片段
在進行了細致描寫的理論指導之后,拋出問題:觀看視頻,交流你捕捉到的感人場面,并說說你的感受。
播放視頻。
師:這個場景我們再熟悉不過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次放學都能在校門口看到那熟悉的身影,可是家長為我們所做的這一切在我們眼中都是理所當然的,我們熟視無睹。今天當我們通過視頻再一次看到這些場景時,你都捕捉了哪些細節,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生1:我看到了一位媽媽的眼睛滑過每一位走出校門口的學生,她的眉頭一直是緊皺著。我想媽媽看不到孩子,心里肯定很焦急,我猜測她的焦急是因為家中做好的紅燒排骨怕時間長涼了。(師生皆笑)因為我媽媽有一次就是這樣的擔心。
……
師:剛才同學們捕捉的細節非常好,感悟也很到位。此時你一定有很多話想要表達吧。那么,我們該如何表達呢?請看投影:
(投影)天不太好,家長們都在校門口等著接孩子放學,他們見到孩子后很親切、很高興,然后和孩子一起回家去了。
這段文字能打動你嗎?為什么?
(學生發言,略)
師:同學的交流太到位了。下面就按照剛才交流的信息,一起修改屏幕上的這段文字,讓它豐滿起來,生動起來!
修改后的文字:天陰沉著臉,冷風間歇地或嗚咽或怒吼著,稀疏的雪花打著旋地飄飛著。又是周末,家長們全然不顧天氣的寒冷……爺爺單薄的背影此刻顯得如此高大厚實,不知不覺,我已經是淚涔涔了。
師:很明顯,改過之后的片段更能深深地打動我們,你看有的同學已經是滿含熱淚了。這就是細節描寫的魅力。再分析一下:這段文字是從哪些方面進行細致刻畫的?(再次強化學生的描寫意識。)
課堂進行到此,對于細節描寫的方法及作用豁然開朗。學生開始修改自己的原文。
【專家點評】
1.本次作文課的設計使學生能夠認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用細節描寫這支妙筆美化我們的生活。
2.本次作文也使學生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3.生活處處有真情。有了一顆感動的心,你就會覺得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有意義的。
【學生體會】
一位寫作水平很一般的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我原以為寫作記敘文就是隨便瞎編亂造個故事就可以了。平日老師強調我們觀察生活,還指導我們一起走上街頭觀察生活,我都當做了兒戲,所以每次一寫作文,就胡編,或者找個作文選抄上一段……在老師引導下,全班同學一起修改成了一篇很動情的文段時,我才豁然開朗:原來寫作一個人物,如果要詳細寫他,必須對這個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幾方面做慢鏡頭的刻畫,只有這樣才能打動自己、打動讀者。
【注意問題】
1.有意識的觀察很重要
“熟悉的地方無風景”,我們太過熟悉,就熟視無睹,認為一切的存在都是理所當然,這樣是不能積累到很好的寫作素材的。所以走進生活,必須學會有意識的觀察,具體做法就是在頭腦中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樣等。
2.積累語言很重要
語言本身就是人生命意識的體現。古今中外,凡優秀的作品,其輝煌之處就是通過美妙哲思的語言傳遞作家人格、操守、價值觀等。只有生活,但語言貧乏,依然打動不了讀者。因此,一方面,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書讀順、讀好,要重視詞句的理解、積累和運用。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式,背誦、感悟精彩語句,這樣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由讀到寫的遷移。
(作者單位 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