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有很多是關于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地理景觀的名句,古人亦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一個人的知識淵博程度。高中地理,尤其是新課程標準高一《地理(必修一)》主要講述自然地理,由于較難懂,所以學生一開始如果建立不起興趣的話,地理會變得更加難懂,對于教師來講也會變得難上加難,那么,如何才能在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理解和記憶的同時又能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呢?
一、地球自轉教學實例
地球的運動是高一地理教學的重點,同時又是難點,需要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因此學生在學習中,感覺無從下手,并且很難記住相關的知識點。例如:在講述自轉速度時,可以將毛澤東同志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天河”引用出來提出兩個問題:(1)這里的“地”是指哪里?(2)計算一下該地的速度是多少?在北京坐地一天真的能行八萬里嗎?比八萬里多還是少呢?同學們通過仔細分析教材中的圖得出該地的速度是1667 km/h,與圖中的赤道速度1670 km/h接近,而北京有多少度?讓學生找地圖冊(北緯40度),緯線圈的長度應小于八萬里,那么在北京坐地日行就應該小于八萬里。
二、常見天氣系統教學實例
在講述天氣系統時,學生對鋒面形成的天氣比較模糊,這時引入古詩詞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在講述冷鋒形成的天氣時,運用了一句古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夜說明冷鋒移動得非常快,梨花是指雪花,所以冷鋒過境會產生大風、雨雪天氣。冷鋒過后,天氣晴朗,雪花就像梨花一樣開放。在講到江淮準靜止鋒形成的天氣時,引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說明江淮的準靜止鋒發生在梅子成熟季節,每年六月中下旬,即“梅雨”。因此從這方面講,古詩詞中還蘊含著很多的地理知識。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也有著很多益處。
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
講到地域分異規律時,共有三個地帶性規律,一個從赤道到兩極的分異規律;一個從沿海到內陸的分異規律;還有一個是山地的垂直分異規律。在講到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時,引用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講解氣溫的垂直變化,直接引入氣溫直減率,每上升100米,氣溫即下降0.6 ℃,正是由于這種地帶性,才造成了山上山下桃花盛開的時期不同。對于我校學生,也可以引用長白山典型的垂直自然帶分異情況,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
四、水循環
在講水循環時,運用李白《將進酒》詩中前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導入,并提出問題:黃河之水真的不復回了嗎?同學們通過看書討論,最后有學生指出黃河之水東流入海,但是通過海陸間循環,海洋水還會通過蒸發和水汽輸送及降水三個環節回到黃河中去的”,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質疑精神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加強了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由此可見,如果詩句運用的好的話,及時地、恰當地引入古詩詞,有利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他們接受新知識做好心理準備,啟發學生回憶古詩詞,增強記憶,還可能提高教學效果,陶冶學生情操。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白山管委會長白山第一高級
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