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沉悶的課堂氣氛,探究改變現狀的理論方法,總結出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關鍵詞:文言文;課堂教學;誦讀;自主學習;質疑答疑
作為教研員,我們經常要下到學校去聽課。每次去,聽得最多的是文言文。也許很多教師認為上文言文比較容易,只要捧著教參一字一句講下去就行了。
聽了幾十節課后,我發現不管是初中還是高中,課堂氣氛都很沉悶。最常見的教學場景就是:上課伊始,教師先介紹一下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還有作者的一些相關信息,然后就開始逐段逐句地翻譯。對于那些好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跟得上,可是很多學生卻在開小差,或發呆或讓自己的思緒天馬行空地四處遨游。這樣的課堂在早上還好一些,要是在下午,肯定有一些學生會趴下。就是我們坐在后面聽課,也經常覺得無趣得很,一心盼著下課。
一、理論方法探究
仔細研讀課程標準,可以明確: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誦讀古代詩詞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語言材料和表現手法,豐富現代語文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豐富文學素養。故此,必須注重字詞句的翻譯理解,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合理的探究、欣賞、體驗、運用,掌握字詞之用、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運用文中之法,滲透傳統文化思想教育。
針對文言文教學最易走入“以教師的‘教’替代學生的‘學’”這一誤區,我們應該轉變理念,擺正教師角色,以學生為中心,指導他們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閱讀課文,發現問題,尋求策略,找尋結論。文言文教學同樣應倡導“自讀—質疑—討論”,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課文,發現問題,然后通過師生互動,相互討論,最后解決問題。自讀、質疑的過程是學生探索、研究的過程,討論的過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結論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教學方法探究
文言文的教學方法有好多種。可以通過寫作背景和作者的介紹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可以通過指名翻譯、糾正和通譯把文言文變成白話文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可以讓學生自學,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行解決文中字詞,翻譯課文,疏通文章大意,理解課文內容;可以通過提煉,對教學重點和教學內容進一步深化;可以通過對學習的重點用練習題的形式加以鞏固,可以是實詞、虛詞,翻譯句子,內容理解等。
通過實踐,我發覺誦讀、自主學習和質疑答疑各個環節要是引導得當,可以化解沉悶的課堂氣氛,讓文言文課堂“活”起來。
1.誦讀
文言文教學最關鍵的一步是讀。誦讀是進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徑,是形成語感的重要手段,是理解、積累的必要前提。通過誦讀,使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語言,同時通過點撥學生朗讀時的重音、停頓、語調、語速,觸發學生對文章的風格、情景、意趣、主旨的深切感受。讓學生在誦讀中聽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動其情,搜集文章中的外顯信息和頭腦中內存語言知識及生活體驗等信息達到理解的拓寬和深入。
在教學實踐中我感覺到,文言文教學,老師先泛讀或全體學生齊讀,不如嘗試讓個別學生試讀。在學生試讀時,試讀者認認真真,唯恐在朗讀時讀錯。聽讀者仔仔細細,積極發言,辨析正音。這就使學生從被動變為主動了。
2.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不僅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去掌握知識,而且會發現教師發現不了的問題,將課堂教學引向深入。
如在《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為名詞作狀語?(提出問題的學生認為這兩個詞的用法有區別)。這個問題問得很深入,是學生探索研究閃出的思維火花。許多參考資料上都認為“東”和“西”是名詞作狀語,課文中的注釋是:“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往西擴大邊界。”但深入探究句子的內部結構,這兩個詞在用法上確有區別:“封”,名詞作動詞,解釋為“把鄭國當作邊境”,“東”放在動詞之前,理解為名詞作狀語,但“又欲肆其西封”中,“西”處在動詞之后,名詞之前,把“西”也理解為名詞作狀語,理由不充分,這里的“西”實際上就是名詞修飾中心語,充當定語,此處“西”沒有活用現象。
教師可以先幫助學生篩選出一些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在學生逐漸熟悉這樣的方式和規律后,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去畫出他們認為重要的詞語和句式。
3.質疑與答疑
我認為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應該是由學生提出問題,指定由某一位同學來答疑。我曾經在文言文課堂上多次采用這種方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由學生來提出問題,學生就會積極思考,同時又擔心被人提問時答不出來,所以在誦讀和自學的過程中都非常用心。大家都想難住別人,又都擔心會被別人難住。如果提出的問題有水準或者問題回答得好,就會得到陣陣掌聲,這極大地滿足了孩子們的虛榮心和好勝心。常常是下課鈴聲響了,學生們還不肯罷休。
記得在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課時,我就采用讓學生互相提問答疑的教學方式。當時有一個女生向語文科代表提問:“鄒忌作為一個男子漢,整天照鏡子,還不斷追問人家他美不美是不是太無聊了?”此話一出立刻引來掌聲一片。科代表有理有據地回答:“鄒忌并沒有整天照鏡子,‘朝服衣冠,窺鏡’,可見他是在早晨穿戴衣帽的時候才照鏡子。他追問的是不同的人,目的是想印證自己的想法并以這件事為例來向威王進諫。由此可見,他不是一個無聊的人,而是一個非常善于思考的人,能從一件大家熟視無睹的事中發現問題。”他的話音一落,就立刻迎來陣陣熱烈的掌聲。
在質疑答疑之后,可能還有理解上的盲點,可以指名翻譯,有翻譯不對的地方再來糾正。翻譯的時候指導學生先找出重要實詞和虛詞,再看是否是特殊的文言句式,解釋出詞語,調整好句式,同時注意句子的前后邏輯關系,就基本能夠準確地寫出譯文了。如果感到落實不夠扎實,還可以采用通譯的方法,讓學生就某部分內容再翻譯一遍,進一步訂正有問題的地方。在課堂上要組織學生邊學邊練,趁熱打鐵,及時鞏固;采取“快步走,常回頭”方式,充分利用反復和再現的功能加強記憶。
總之,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特殊而重要的部分,教師要走出誤區,積極探索,做到“實”而見“效”,“活”而見“妙”。
(作者單位 福建省莆田市教師進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