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課程改革的需要,初中的政治課已經由思想政治課更名為思想品德課,其內容和形式都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我們的政治教師也要適應這一變化,才能完成《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加強初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這一主要任務。如何讓思想品德課成為學生喜歡的課,我覺得讓學生“活”起來的思想品德課,才能真正讓學生喜歡。
(情景一)下課鈴響過,幾個同學在一起議論。甲同說:“今天的政治課上得太幸福了,美美的表演太精彩了。”甲同學話音未落,乙同學爭著說:“對!政治課讓大家來發言,討論很有收獲,這才是我們自己的課!”
(情景二)一個家長問他的孩子喜歡哪一門課,他的孩子脫口而出:“政治。”“為什么?”“因為政治課比較輕松,老師給我們講故事。”
(情景三)一些同學說,不喜歡死記硬背的概念條條,喜歡開卷考試。另一些同學說:不喜歡老師說教式的方法,喜歡討論熱點問題。還一些同學說:不喜歡過于嚴肅的課堂氣氛,喜歡活潑、寬松一點的。
從上面情景不難看出,今天的學生對學習已經有了新的看法,對老師的教育方法有了新的認識,所以教師就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認真分析,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然而,不容樂觀的是,據調查,約有70%的學生不喜歡政治課。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我給大家展示這一案例:
“我認為班干部應該成為同學的知心朋友,和大家站在一起。因為……”“班干部要敢于對班級負責,不要怕得罪同學……”“我反對……的看法!”“我贊成……的觀點!”……這是一場唇槍舌劍的辯論會嗎?
實際上,這是一堂結合“我與他人的關系”這個學習內容,圍繞“班干部能否成為同學們的知心朋友”這一話題上的思想品德活動課。該課模仿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節目的形式,由同學擔任主持人,特邀嘉賓中既有一般同學,也有班干部,同時也邀請了班主任與其他任課老師。同學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由于所選擇的話題符合學生實際,采用的形式活潑、新穎,同學們都說,思想品德課就應該這樣上。
這堂思想品德活動課以學生活動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活動主線三者相結合,教師由教學的“管理者”變為學生發展的指導者、合作者,而學生真正從被動的知識“輸入者”轉變為課堂的主人,這樣的課自然受到學生的歡迎。
這堂課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選擇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學生在活動中能充分享受、充分感受樂趣;在活動中不但受到教育,而且表現欲得以滿足,才能得以施展,創造力得到發揮。同學們從“主持人”、不同觀點的“雙方代表”到“特邀嘉賓”,都十分投入,課堂氣氛熱烈而有序,這是學生喜歡這樣的課的原因之二。
第三,這堂活動課還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社會閱歷,活動形式難度適中,適合大多數學生的“胃口”。如果采用的活動形式難度大了,可能造成部分同學望而卻步,活動課就會變成少數學生的“專利”,效果肯定不理想,許多學生就會對此失去興趣。只有做到人人能夠參與,才能實現人人愿意參與,這樣的活動課對學生才有吸引力,才能讓更多的學生加入活動的行列中來。
這堂活動課之所以受到學生的歡迎,還在于它重視知行統一,能面對同學存在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自我解剖,引導學生深入去思考問題,檢視和反思自我,并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大家不僅感受到同學之間的友誼,也學到了正確處理同學之間、師生之間關系的一些原則和方法。
總之,這堂思想品德活動課創設了寬松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動起來”,不但掌握了知識,培養了情感,提高了能力,而且真正嘗到了“課堂主人”的樂趣。
(作者單位 吉林省吉林松花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