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影》出現(xiàn)在中學語文教材中,與葉圣陶先生是密不可分的,此文所宣傳的“父慈子孝”思想在東西方都是有著濃厚的思想基礎(chǔ)的。它能作為范本來達到培養(yǎng)學生做人,學會學習的技能的目的,所以它是有生命力的,希望能仍然留在中學課本中。
關(guān)鍵詞:思想基礎(chǔ);孝的思想;瞬間的真情;培養(yǎng);牽掛思念;感悟認識;飽含情感;明白如話
最近,筆者在《語文建設(shè)》(2011-06)上有幸拜讀了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張學君先生寫的《走進<背影>解讀的秋日時代》一文。張先生在文中分析了《背影》成為教材中經(jīng)典名著的社會化原因,審視了《背影》的文學價值,并且表達了自己認為《背影》只不過是一篇平常的文章,留在中學語文課本中的理由并不充分,也就是說應該從現(xiàn)在的初中語文課本中刪掉的看法。
從《走進<背影>解讀的秋日時代》一文可以看出,張先生對朱自清先生及其朱自清先生的家人的了解是非常透徹的,對發(fā)生在朱自清先生及其朱自清先生父親之間的事也研究得十分充分。據(jù)此可以說張先生所提出來的理由是完全建立在事實的基礎(chǔ)之上的,這一點筆者十分理解和贊同。
但是作為多年在講臺上直接從事語文教學的筆者,對張先生的一些說法有著不同的認識,在此說出來,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專家不吝賜教。
一、《背影》出現(xiàn)的思想基礎(chǔ)
《背影》之所以出現(xiàn)在中學語文教材中,與葉圣陶先生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在葉圣陶先生的心中:“現(xiàn)代大學里如果開現(xiàn)代本國文學的課,或者有人編現(xiàn)代文學史,談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全寫口語,朱先生該是首先被提及的(《朱佩弦先生》)。”可見在葉圣陶先生心中對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是非常推崇的,自然,憑著葉圣陶先生在中國教育界的地位和影響力,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進入中學教材也就順理成章了。
我們都知道中國幾千年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關(guān)于“孝”的思想可謂是根深蒂固,小到“父慈子孝”,其樂融融的家庭,大到“孝感天下”的治國之策。家庭求老有所養(yǎng),國家求長治久安,甚至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們今天引以為榮的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用“孝”來維系的傳承。西方雖沒有像我們這樣正統(tǒng)的、嚴格的規(guī)范,但也尋不出哪一國哪一域否認過子女對父母和長輩的應盡之責,即“孝”之道,所以此文所宣傳的“父慈子孝”思想無論是東西方都是有著濃厚的思想基礎(chǔ)的。合適的主題,合適的文章,在某個合適的時間遇上了合適的人——葉圣陶,因此《背影》出現(xiàn)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盡管在1952年《背影》曾因為那個時代的某種政治原因被從教材中刪除,但并不等于人們就完全從大腦和思想中徹底拋擲了“孝”的思想,不管我們中的某些精英怎么否認。因為時間總是會證明這一切的,《背影》后來的高調(diào)回歸就是最好的說明。
誠然,古今中外歷史上宣傳“孝”這一思想的文章并不只有朱自清先生的這一篇《背影》,選取的關(guān)鍵也并不是它是誰寫的,只能說是朱自清遇見了葉圣陶,而且朱自清又正好寫得有這一篇文章罷了。寫文章的人不是為了上教材而寫的,選文章的人也不是為了選文章而強約,要求作者去現(xiàn)炮制。這最起碼比現(xiàn)在有些約稿和“高名”的專家學者為炮制而炮制的一些名文強多了。
二、瞬間的真情與人生的永遠
文章講究有感而發(fā)。我們一線的教師總在抱怨學生的作文空洞,缺乏生活的真實,“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情況比比皆是。有的更是云里霧里讓人有高深莫測,實際卻無物可測之感,造成這一切的固然有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不能推卸的責任,但我們的社會特別是我們社會的某些以專家學者自居的人搞出的專著和學法指導、學習訣竅等等東西,則更是罪魁禍首,它誤導了社會,擾亂了教學,害慘了學生。
文學創(chuàng)作靠套公式,靠在框框里填詞,靠堆砌華麗的辭藻是不可能成就不朽之作的,再流行的東西也可不例外地要以時間作為最后的裁判,因為風吹雨打之后留下的會是金子。古往今來能夠傳承的東西不就證明了這一點嗎?是金子總會閃光的,一個人不可能一生都光彩照人,作為人他一定有七情六欲。我們追思的是他人生中光明的一面,為文亦是如此,正如同毛澤東的錯誤無損于他的偉大,培根的做派無傷于他的英名,唱著“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時我們不會去從古代道德層面評點三毛的再嫁……所以我們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不應也不必去往深處挖掘他父親供他讀書的目的,他與父親間不融洽的關(guān)系,也沒有必要去揪出他是否是一個合格父親的所作所為來討論。因為我們是在以文章為范本來培養(yǎng)學生的做人,教會學生學習的技能,而不是在做朱自清的人生專題研究,如果學習一篇課文要面面俱到的話,不說別的,就是時間問題我們都無法承受。
所以筆者認為,我們學習文章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領(lǐng)略和汲取作者透過文章向我們傳達出來的他對人生的有益的探索、感悟、思考與追尋,并在學習中學會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思索,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就是說要用魯迅先生的“揚棄”法進行學習。所以一篇文章能讓我們達到教學的目的,能完成我們要向?qū)W生傳達的使命,那么它就是有生命力的。
三、背影的語言
對于背影的語言與文字,許多專家學者都有專文專著,我們教師的參考書上也都有非常精到的描述,在此筆者就不多作畫蛇之為了。
筆者認為背影僅僅只是一個平常的兒子寫的一個特定的場合產(chǎn)生的心境的文章而已,我們應當以一個平常人的平常心去把它看作一個平常的事件引發(fā)了一個不平常的感悟。作者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運用的明白如話的語言向我們傳達了自己對家、對父親、對家人的牽掛與思念。我們在教它時,學生學它時,應領(lǐng)悟作者用他那淡淡的明白如話卻又滿含真情地表達了自己對家和親人的感悟與認識,在思想上引起了我們(讀者)對自己身邊人、身邊事的聯(lián)想與思索;在行為上引起了我們(讀者)對自己人生行動的關(guān)注;從技能上又讓我們學到了怎樣用已有知識來傳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慮。《背影》進入了中學課本,它也很好地完成了自己所擔負的任務。
對此我們還苛求什么呢?
最后,筆者認為,我們不應非從各個方面去要求朱自清先生及其作品,也大可不必非將之拉下神壇不可。憑心而論,在中學課本中最貼近生活,最能展現(xiàn)身邊人、眼前事,最能引起共鳴,在寫作上用飽含情感卻又明白如話之語,給學生作文為率的能超越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并不多。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