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需要運用的理論不少,諸如啟發性、誘導式、以訓練為主模式以及現在運用的“自主—互助—探究”式課堂教學,相比于其他學科來說,語文課程需要突出運用和貫穿的一個理論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圓心論。
第一,這一理論主要用于課文教學的新授課過程中。在新授課中,一篇課文組織與講授所涉及的內容,就如同分布在圓上的這些點一樣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的。在《蘇州園林》一文中,本篇從亭臺軒榭的布局,近景遠景的層次,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及園林的細部點染五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看似這五方面毫不聯系,但是這五個內容始終圍繞一點即蘇州園林不同于其他園林的總特點——講究園林的“圖畫美”(即“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來說明,課文內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最終目的都是為突出本文的這個中心,教學當中抓住了這一點,本文的內容便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說明:1.亭臺軒榭的布局
2.近景遠景的層次
3.假山池沼的配合
4.花草樹木的映襯
5.園林的細部點染
6.園林的“圖畫美”
不光文章有文章的中心,段也有段的中心,這個中心就是段意;單元也有單元的中心,這個中心就是咱們學習本單元的幾篇課文主要的訓練目的,例如,學習語文第四冊的第三個單元,需要掌握論點的幾種提出方法。學習第四個單元則要學會幾種論據形式的合理應用等。
因此,我認為,課堂教學中,不管是講授新課,還是復習,都應把握這一點:應以各自的中心為基礎,進行知識的講解與強化訓練,并且時常注意把文章的知識與中心點相聯系,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重點去理解文章的內容,也有利于學生牢固地掌握本課的知識。
第二,不只在語文知識的教學方面要遵循這一規律,就是在作文教學中也應注意這一理論的應用。作文教學最重要的是組織材料,而材料的組織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要圍繞中心去選材,不利于突出中心的材料不能要。如議論文練習《成功來自勤奮》,這個題目就表明了本文所要論述的中心,為了論證這個中心,就要圍繞“勤奮”與“成功”這兩者的關系來選材,例如,可以選取以下的事實論據:(1)馬克思寫《資本論》,辛勤勞動40年,閱讀了數量驚人的書籍,其中作為筆記的就有1500種以上;(2)我國當代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數學高峰的道路上,翻閱了國內外上千本有關資料,通宵達旦地看書學習,演算研究,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3)上海一女青年堅持自學,十年如一日,終于通過考試當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這些事實論據從國外到國內,從名人到凡人都有,很有代表性。如果只用事實論據,往往顯得有點單調,還可用上幾個有力的道理論據,如選擇高爾基的“天才出于勤奮”;布萊爾的“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這樣,從上文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中就能夠看出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勤奮分不開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從而有力地論證了“成功來自勤奮”這一中心論點。相反,起不到論述這個中心論點的論據則不能選取,如古代“從三到萬”這個故事中富翁的兒子學習根本不勤,也沒有成功,因此它萬萬不可能用到本文中去,因為它起不到突出中心的作用。這正如世界上某位大文豪所說:如果在你的作品中出現了一把掛在墻上的劍,那么最終應讓你的這把劍出鞘,否則,就應把這把劍從作品中“摘”去,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圓心論”應用廣泛,但并非堂堂語文課都要死搬硬套地去用,能用則用,不能用則罷,要注意根據現實情況來定,因此,更要注意對這一理論的靈活運用。
以上所說,就是我對語文課堂教學圓心論的理解。
(作者單位 山東省昌樂縣寶城街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