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我結合新教材的特點和教學實際,認為深化地理新課改應當落在三個關鍵點上:創設生活情境進行教學;開展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從學習目的、學習方法、學習評價三方面提高地理教學的實效性、實用性,促進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形成健康的人格。讓孩子在學習中快樂成長,全面發展。
一、聯系生活,創設地理情境進行教學
學生的學習既是作為人類知識發展和完善的重要過程,也是為了自己將來的生活服務的。我們的教學只有在生活中尋找到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喚起智慧的回應,才能幫助學生聰明地成長。
1.生活問題,誘發興趣
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有關地理方面的問題,不知道、不了解也許會鬧出笑話的。例如,家住在北京的小明,在新年1月1日,給遠在南美洲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35°S、59°W)工作的父親打電話時,如果說“爸爸元旦好,注意防寒保暖”,那可真是出了笑話。考慮到南北半球季節相反,我們知道應該說的是“爸爸元旦好,注意防暑降溫”。許多生活中的地理情景,都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地去思考、去尋找答案,深刻記憶,并形成個人的知識儲備。
2.生活熟語,幾多思考
生活熟語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等,是語言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并約定俗成的,往往語言優美,其中不乏與地理現象、特征、規律有關的。如:“星移斗轉”“五里不同俗,一地一鄉風”等。這些生活熟語是人民在生活實踐中總結形成的,語言準確、生動、形象,既具有科學性,又客觀地反映了地理常識,對學生認識生活的世界有很大的幫助。
二、自主學習,在問題探究中求得進步
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聯系身邊的生產和生活實際,將地理課學習由課堂延伸至課外,使學生具備親自獲取和應用地理知識的學習能力,為其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自主學習,自我提高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內隱知識體系的過程。首先需要對概念的理解、接受。自主學習就是充分利用課堂這個主戰場,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有足夠時間參與學習的理解、接受過程,從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入手,放手讓學生在自發、主動、有主見的學習中得到自我提高。新教材中課文包括敘述式課文和活動式課文。學生在主動學習情感的支配下,自主學習、交流、合作,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自己獲取知識后的成功喜悅。
2.發現探究,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是主動學習的高層次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指出:“要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和研究活動。”體現了新課標“改變學習方式”的重要理念。通過學習方式的變革,實現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我們要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將地理課學習由課堂延伸至課外,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從而培養學生親自獲取和應用地理知識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其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多元評價,讓每一名學生快樂成長
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既要關注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習過程,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讓學生健康成長。
1.構建學生成長的更合理的環境,就是成立學生合作小組
新課程導引的新課堂,其本質特征在于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活動是主體存在和發展的方式。在傳統學習中,一個學生的成功往往使別的學生成功起來更加困難,那些努力完成了學習任務的學生被看作老師跟前的“紅人”。為此,其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就容易信心不足。而相比之下,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如果學生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一起工作的話,學習活動就會被同學們賦予積極的意義。正如在體育運動中,體育活動被大家所重視,就是因為每一個隊取得的成功都會給全隊帶來榮譽。
2.構建多元評價體系,改變以分數為標準衡量一個學生的好壞
重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和人性化,將績效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統一起來。通過“口試筆試結合;操作與筆試結合;分散集中結合;自評互評結合;“家長評”“教師評”結合的“五結合模式”,對學生整體學習績效進行系統公正的評估。配以“成長記錄袋”為內容的發展性評價,全面客觀地關注孩子的發展。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當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深化地理課改,設計好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愛學、樂學,獲得成功與喜悅,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得到全面的發展。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平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