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學是以課程實施的活動空間——政治課堂為主陣地的。課堂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學材料和課外教學資源四大要素整合起來的一個動態環境,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主要針對以上四種資源。在新課改環境下,高中政治課程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開發和利用好現代教學資源。
一、現代教學資源的構成
1.教師自身資源。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他們的學歷、生活閱歷、教學理念等都會影響課堂教學。同時作為教學的實施者,教師需要充分理解并把握新課改對學生的要求,這些新要求包括實踐中的自我領悟和學習中的反思等。
2.學生自身資源。學生自身資源是指學生自身所具備的有利于教學的資源,它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學生資源包括學生的一些特質,比如他們已有的知識、經歷以及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所形成的資源。
3.教材資源。教材是老師從事教學活動的理論基石,學生的信息來源。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我們提倡善用教材,積極地開發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為媒介,靈活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從而拓展更為寬廣的課堂教學空間。
二、高中政治教學中現代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途徑
1.著力開發教師自身資源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發掘自身資源,充分開發和利用現代教學資源。
(1)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大部分的高中政治教學長期以來脫離實際,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佳。同時新一輪課改對學生的自我領悟能力、學習能力和行動能力要求更高,因此迫切需要更新教學理念。
(2)改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過程。以往的政治教學采用“滿堂灌”,教學效果差,而新課改要求創建一種互動的教學模式,需要采用以下措施:①結合政治新教材的內容和要求,把社會現實和抽象理論結合起來。②發揮學生在政治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把他們調動起來。③根據學生的不同,講共性教育和個別教育結合起來,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發揮自身優勢,重視教學總結與反思。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結合自身特點,發揮優勢,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同時要注意取長補短,發揮群體合力。高中政治課具有時效性強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學習新技能、新方法、新理念,這些都要在教學中進行總結和反思,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2.充分發掘學生資源
學生是政治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因此要充分挖掘他們的資源。
(1)開發利用學生的基礎性資源?;A性資源就是指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的積累,這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要充分發揮基礎性資源,關注學生的特質,營造互動的、良好的教學氛圍,運用有科學有效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彼此之間的互動,實現互補。
(2)開發利用學生的差異性資源。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特質。開發學生的差異性資源,就是要把他們當成一個具體的個體,開展個性化的培養。學生之間的差異,可以促進互動,形成互補,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差異資源,促進教學,實現學生的全面進步。
(3)開發利用課堂動態的生成性資源。這就是指在教學活動中,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在對話的過程中會產生的火花,或者新思想。老師要根據需要,適時地進行引導,并充分利用這種資源,促進課堂的教學,形成互動的課堂模式。
3.開發利用政治教材資源
教材作為老師進行教學的理論基礎,對學生影響甚大。但是長期以來,教材成為教學的唯一出發點,無論教學、考試都必須與教材保持一致。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和知識的學習。新教改對教材的要求是以教材為依據的,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因此,教師要充分領會新教改的精神,改變教學觀念,改善教學形式,形成良好的、互動的教學模式。同時要學習新知識、新技能,適應新教改背景下政治教學的需要。
因此,政治教師要及時地更新觀念,依托教材同時又不拘泥于教材,采用科學靈活的方式利用教材,充分發揮和利用好教材資源。
4.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等課外資源
新課改提出,教師要開發利用課外的各種教學資源。比如圖書館、實驗室、科技館等各種社會資源。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教學視野得到了開闊,不再局限于課堂內部,而是連接著廣闊的天地。教師應善于利用課外教學資源,特別是借助網絡,為學生開拓一片學習的新天地。通過網絡,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來自社會各個角落的、與課程相關的資源,讓學生的學習更為直觀,更為全面。同時,先進的技術固然重要,但不能代替老師的地位,要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不可本末倒置。
教師作為新課改的實施者,要充分發揮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更新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成為新課改的積極推動者。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杜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