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閱讀各種圖片,使其感知美術作品的不同形式,理解其主題,更好地發掘美術作品的意蘊,激發創新思維,從而在作品中表達自我深切的感受,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美術教學中的“閱讀”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課本中提供的圖片“閱讀”,一類是課本外的“閱讀”拓展。
我認為這兩大類的“閱讀”現狀不容樂觀。首先是學生因素:有些初中學校對美術作為非考試科目的不重視,對作品中的深層意蘊無法挖掘,更有甚者則對美術課本亂涂亂畫。其次是教師因素:許多教師為了追求表面形式,對教材中提供的現成的圖片視而不見,不認真地進行挖掘與研究。基于這兩方面的因素,我認為應該充分利用起美術課本中提供的圖片“閱讀”,為教學服務。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教學。
一、確定“閱讀”目標,體味立意表達
在美術教學中,我們要教會學生用眼睛直接看對象,并能敏銳地辨識出各種形色材質等造型要素及其作用。如此循環漸進的目標,使學生快速進入“閱讀”主題,做到“閱讀”時不茫然、有目的。通過指向性目標“閱讀”的訓練,我們不僅讓學生了解了作品中工具的運用及藝術表現形式,還可以更多地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及別具一格的藝術語言。
二、深入“閱讀”細節,理解作品內涵
學生在學習《又畫又做又印》(蘇少版七年級美術上冊)中的刻紙版畫,當畫面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對它的制作方法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教師之所以沒有先展示出刻紙版畫實體,而先展示教材中的圖片,是因為那樣做學生的第一感觀就會削弱,以至于只研究技法,而不去欣賞體會其中的美感。在完成第一感觀的基礎上,再討論技法、展示技法、探究嘗試技法,學生的疑惑就會輕而易舉地解決。如果再深入下去,他們會把每個細節一一解讀,更深、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內涵。
通過課本“閱讀”,學生能夠敏銳地識別對象特征而引發主觀情感,然后對視覺對象的形式和內容兩方面進行審美判斷,最后,基于自身經驗與知識基礎,作出判斷和評價,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題內涵,這樣的細節“閱讀”在美術課中往往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設計“閱讀”分類,發掘創作意蘊
在初中美術教育中,我們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朝著此方向努力未嘗不可。在學習《角色游戲》(蘇少版八年級美術上冊)這一課時,書中大量的圖片,有不同時代的、有不同功用的、有不同民族和國家的,僅儺神面具就有各種不同的種類,內容比較豐富。所以,我在組織“閱讀”前幫助學生進行及時的分類,做好目標性學習方案,這樣將更有助于學生學習。通過分類“閱讀”,使學生明白同一功用的設計創作,可用不同的設計材料、設計構思、設計形式來表達,了解到設計的幾種基本方法,以此發掘其設計意圖,為后期創作實踐打好基礎。
四、細究“閱讀”啟發,碰撞創新火花
“《昆蟲系列》中的身體和腳用了比較特別的材料,在什么地方能找到這種材料?”“用過的電池和回形針,你平時會怎么處理?”以此問題啟發學生關注生活,有助于培養學生確立一種創作思維態度,同一題材用不同的表現方式,不同的主題也可用一種表現方式。美術閱讀、欣賞活動中不存在標準答案,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課本中的“閱讀”啟發還可以抬高視角。
由此可見,充分利用課本“閱讀”,能更有效地體現課本閱讀的優越性。細節的追加,能讓學生對作品細節做更多的思考,也多了份細心觀察的品質;分類的探究,能夠使學生養成排序、對比、歸類等觀察習慣,能讓學生從閱讀中得到作品創新所傳遞的信息。
總之,能否充分利用美術課本進行“閱讀”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充分地利用和挖掘課本中的有效資源,而另尋其路,一方面是在走彎路,另一方面也無法培養起學生與美術課本之間的感情,也就無從談起對美術的熱愛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片進行“閱讀”,可讓學生體會到美術課本的權威性,長期這樣,會使學生與美術課本產生濃厚的感情,會與美術結為摯友。
當然,對于初中美術教師來說,如果將充分利用和挖掘初中美術課本中的“閱讀”,作為神圣的、絕對化的思想來提倡是不可取的,這樣會使自己禁錮起來,從而不利于創新教學的開展。所以,我認為適當地去進行課外“閱讀”的拓展是必要的、可取的。但是,必須在利用初中美術課本中現成的圖片,進行有效的“閱讀”的基礎上開展“閱讀”拓展,這樣才能更有效、更合理、更多元化地利用和開發美術資源。
參考文獻:
[1]費孝通.辭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8.
[2]莫里茨·蓋格爾.藝術的意味[M].艾彥,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141.
[3]尼吉爾·溫特沃斯.繪畫現象學[M].董宏宇,王春辰,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27.
[4]張廣才.江蘇省美術新課程標準.江蘇:電子教育音像出版社,2003:34.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舊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