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初中英語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功在引導,妙在開竅。
一、學習新課: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傳統的“一言堂”讓學生如八哥學舌,課堂上教師總是灌輸,學生始終處于一種消極、被動的學習狀態。更嚴重的是那些所謂的優生,也只是一個記憶的機器,為了高分而高分。而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由于對傳統教法不感興趣會逐漸失去學習英語的激情,從而導致“兩極分化”,教學質量下滑。英語諺語說得好,“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因此從導入新課開始就要注意激趣。根據教學內容,可以設置懸念吸引學生;可以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抓住學生;可以從演示開始調動學生,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充分利用圖片、圖表、簡筆畫設置場景。
教學語言總是和場景相關聯的,聲、形、意要有機結合,學生才感興趣,才能準確地把握。教師的講解要避免繁瑣、雜亂、重復,要變講為提問,讓學生把時間用在參與合作探究上。一堂課只有45分鐘,怎樣引導,我們要講效率,網絡的應用,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因為網絡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例如:學習新目標英語“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這一單元的時候,當學完教材上要求的making a banana milk shake,making fruit salad,making sandwich后,我先要求學生:1.使用教學軟件:金山詞霸、東方快車,找出一些食譜中的材料;2.組成一個研究小組進行分工,到網上尋找相關中、西方飲食方面的異同。老師總結學生新課中提出的典型的問題,集體討論、集體評議并布置下次學習內容。
二、復習舊課:把“重復”變為生動積極的“再現”
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力爭使“重復”成為生動積極的“再現”,將能力培養貫穿全過程,如復習課的設計,要注意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讓他們盡可能舉出一些例詞、例句,由學生自己找出并歸納語法規則或在運用時應注意的地方,以加深印象。在幾項語法做過之后,,讓學生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得到系統的語法知識,最后給予評語。復習課上,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引導、及時肯定和鼓勵,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可以開動大腦,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培養他們的口頭和書面語言能力,這樣還可以提高復習效率,減輕學生負擔。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官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