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建筑力學》是建筑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教學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后續的專業課程教學成效,影響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對學生多鼓勵,增強學習信心;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強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建筑力學;學習興趣;理論與實際結合;溝通交流
現行的《建筑力學》課程涵蓋了三部分的內容: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及結構力學。其范圍之廣、內容之多、難度之大是其他專業課程難以比擬的。由于該課程的理論性、專業性和實踐性都很強,所以對于剛跨入校門,沒有任何實踐經驗、缺乏感性認識的高職學生來說,這門課程就顯得枯燥無味,再加上學習該課程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物理知識,還要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計算能力。因此學生普遍覺得《建筑力學》是所學課程中最難學的一門課程。下面本人談幾點看法。
一、明確學習《建筑力學》的目的和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建筑力學》的興趣
現在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想法:畢業后我不搞設計,只在工地上搞搞施工、監理或者預算什么的,只要能懂點建筑材料、建筑測量、施工技術,會看圖、會預算就可以了,以后用不上《建筑力學》知識,學不學《建筑力學》都無所謂。的確,《建筑力學》是為建筑結構設計打基礎的一門課程,學生畢業后直接能進設計院的沒幾個,幾乎都在施工單位上,但老師要讓學生明白,建筑力學知識的用途是非常大的。比如在施工的每一個安裝過程必須弄懂每一構件的承載能力,至少應掌握構件的強度、剛度、穩定性等的計算,這些都離不開建筑力學知識。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可以讓大家相互介紹各自家鄉引以為豪的建筑,并向學生介紹一些中國的古建筑,如西安的大雁塔,它建于唐代,塔身為磚石材料,一千多年來歷經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無損,能工巧匠們在古建筑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等等,再介紹一些優秀學長的成功事例激勵他們。
二、注重理論與實際結合,促進學生學習《建筑力學》的興趣
職業學校的學生,升學不是目的,就業是主要目標。在教學中,如果讓每個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了解和涉及本專業的知識,可以大大提高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建筑力學》對剛入門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很大。教師一定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因此,要求教師在授課時盡量把抽象的概念、理論與實際的建筑施工相聯系起來,這樣既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教師可選一些實際的工程例子,讓學生試著用力學的方法思考解決問題,學生本來對自己的專業就很期待,當發現這門課程可以用在實實在在的建筑物上時,便能真正體會到本門課程的重要性,自然就會對本課程產生好奇心,有學習的欲望了。
在課堂上,不僅教師可多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實例進行現場教學,而且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熟悉的工程實例,因為只有自己理解的東西才記得最牢固,對知識點的記憶鞏固才會大有幫助。例如,講授壓桿穩定時,壓桿的穩定性是學生十分難理解的。筆者準備了一些積木,然后請兩位學生到講臺前進行比賽:將積木一個疊一個地壘起來,看誰壘得高。同樣在講到壓桿平衡狀態的穩定性時,我拿一個乒乓球的三種平衡狀態為比擬,即把乒乓球置于臉盆底A、臉盆頂B、水平桌面C并都處于平衡狀態。這三種平衡狀態是有區別的。小球置于臉盆底A平衡時,用手輕輕推一下,小球在A點附近來回滾動最后又停留到原來的位置,這樣就解釋出小球在臉盆底A點的平衡是穩定的。小球置于臉盆頂點B平衡時,若用手輕輕推一下,小球便滾落下去,再也不會回到原來的位置,這樣解釋小球在臉盆頂B點的平衡是不穩定的平衡狀態。位于水平桌面C而平衡的小球,若把它推到D點,小球就停在D點,它既不會回到原處,也不會繼續滾動,而是在新的位置保持平衡,這種平衡狀態就叫做臨界平衡狀態。這樣的實驗及設問可以激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并且概念好理解,記得牢,可以引發思維,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對比中扮演問題的探索者“角色”,使其真正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能力的目的。
三、鼓勵學生,增強其信心,提高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在上課時多找學生身上的亮點,鼓勵學生面對困難,戰勝困難,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大多數學生,因自身數學、物理成績差,對力學存在恐懼心理,或有自卑感,老師要多鼓勵他們,多輔導。告訴他們力學看起來枯燥死板,但是只要用心學,就會其樂無窮。
總之,《建筑力學》的教學應該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運用各種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樂于學習,主動接受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才能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不但學會知識,還學會方法,培養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為他們學習后續課程或者為今后的工作盡到本課程應盡的義務,實現學校的好學生與企業的好員工之間的零距離。
(作者單位 湖北省工業建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