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應充分關注學生,以人為本,弘揚人的主體性,喚起人的主體意識,發揮人的主體活動能力已成為時代精神的主旋律。人們也殷切期望教育能弘揚人的主體性,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課堂教學也不例外,要以人為本,即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只有以人為本,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有生命的活力,學生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下面就如何以人為本,關注生命,促其發展談一些具體的做法。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
教師應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生學習的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與廣泛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校內的語文學習與校外的社會生活相互貫通,語文學習就會充滿生機與活力。所以教師應轉變理念,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為主,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形成,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1.創造條件,提供廣闊的實踐天地
想讓課堂豐富而有活力,就得把“生活”引進課堂,把學生推向“生活”,將小課堂與大社會緊緊聯系在一起,實行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中充分實踐。學生在自由的空間里瀏覽、閱讀、收集信息、積累語言,并把了解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加工,變為口語交際語言,這種實踐活動能讓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較大的提高。
2.課內外結合,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
《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增加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面對課程改革的新時期,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之下走出校門,從而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讓其能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提高自己。
二、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
要想激活課堂教學,首先得讓學生充滿自信。我們的學生心智尚未成熟,所以課堂上老師要尊重學生,多給學生鼓勵與關愛,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面對學生的各種出乎意料的想法、看法,教師應給予鼓勵或合理引導,而不是批評或否定。我們教師要樹立一種個性差異觀,承認學生發展的多元性、差異性、豐富性、多樣性,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讓他們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得到發展。
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更主要的是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安排是能否激發了學生的智慧活動,引發了學生專注于知識的探索與問題的求索的欲望和行動。生活的課堂常常致力于營造一種生活態、生活場,即給學生們一個寬松、和諧、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圍,學習成了有意義的生活。如一位教師執教《識字3》中的“木馬、滑梯、火車、山洞”等字詞時,就創設了有趣的游園情境。因這些詞語與學生的生活實踐體驗緊密相連,所以對學生而言識字就如同在逛公園,興趣盎然。
三、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
我們要改變以往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教師的授課方式,淡化分析性操作,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充分地閱讀、討論、理解,使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和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積累、感悟,受到熏陶,培養語感。課堂應該是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場所,所以課堂教學應致力于促進學生完整生命的健康成長。
1.在設疑、探究中學習
學生的學習是再創造的過程,是在老師指導下親歷知識的發現過程。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猜想的翅膀,對于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有時候的多種猜想,更會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推向高潮,使整個課堂教學都充滿生命的活力。
2.在合作、互動中學習
分組合作活動是教學中的有效組織形式。在語文教學中,我一般采用小組學習,要求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合作學習,共同提高,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并把兩者有機地貫穿起來,組成網絡,使學生交流呈縱橫交錯的立體結構。這是一種最優化的信息傳遞方式,它確保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過程。教師應樹立一種生命價值觀,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人的生命的價值和自身發展的過程。
總之,以人為本,關愛生命,應該成為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心中永不熄滅的明燈。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卜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