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靜夜思》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篇,在學習之前我就預料到每個學生應該差不多都會背,可是通過課前摸底發(fā)現(xiàn)其實好多學生根本背不全。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他們長句都讀不好,那怎么才能在這堂課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文本浸潤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學生情感的生發(fā)源。與文本充分地對話,是達到有感情朗讀的關鍵。課前,我搜集了大量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資料。我把這些材料整理成很能打動人的描述,學生聽后對李白的處境深表同情。然后讓學生自由地學習古人搖頭晃腦的誦讀著詩句。而此時再播放李白深情朗誦呤唱《靜夜思》的課件,再讓學生表演一會舉頭望明月,一會低頭思故鄉(xiāng),用《中國功夫》的曲調(diào)唱詩等。最后我引導說:李白的這首詩寫得多好啊!直到現(xiàn)在,每當月圓之時,想家之際,許多遠在異國他鄉(xiāng)的人都會含著眼淚吟誦它。
教師借機板出課題,讓學生再讀《靜夜思》三個字,然后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靜”讀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體認讀,不能拼讀。于是隨機教學靜與夜,給它們找找朋友,說說能用什么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但我還不滿足于此,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人是在什么時候?哪個字告訴我們周圍有沒有聲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著什么呢?意外的是,學生很快都明白“靜”和“夜”的意思。那詩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梯度,馬上進入了閱讀。真正實現(xiàn)了新課程的學生主動參與,把課堂的自主權還給學生。
二、從生活情感啟發(fā)詩的情感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唱。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是想念家鄉(xiāng)的時候,我就不失時機地問:他會思念家鄉(xiāng)的誰呢?學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親朋好友,有的說是玩過的小溪……真是不可小看孩子,課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于是我又問他們:你們也有過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嗎?什么時候最想?此時,我讓他們再去讀一讀詩。最后,我問他們,你覺得你讀懂了哪一句或哪一個詞,于是所有的詩意都在孩子們的嘴中被解釋,他們甚至說:月亮都圓了,為什么我與家里人還沒團圓呢!我明白,此時教學目的達到了,也讓學生明白了讀書不僅僅只是會讀,還要讀會些什么。
沒想到這節(jié)課有了這么多意外的收獲,感謝我的學生,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潛力,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新的體驗和嘗試。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快大茂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