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此一法也。”誠然,他說的是如何寫好一篇文章的開頭,不過,這句話對新課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依然適用。《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這就要求在學生自主學習前,教師應該用各種手段“誘發”學生的內在動力,調動學生的情感、活躍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那么語文創新課中怎樣做好“誘發”這一環節來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呢?這里結合具體事例,談談我在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時的一點做法。
一、標題分析法
一篇文章首先展示給人的是它的標題。好的標題就是一個透射陽光的窗欞,是一道凝聚了精華的風景。從標題入手誘發引入課文是別出心裁的一招。如《不要秘訣的秘訣》一文,就可以從標題入手,提出質疑“‘不要秘訣的秘訣’這個題目,又‘不要秘訣’,又介紹‘秘訣’,是不是自相矛盾?”學生帶著問題積極看書,然后引導學生體會標題中這兩個“秘訣”的含義。從而分析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前一個“秘訣”是指可以不下苦工就會讀書、作文的秘密方法;后一個“秘訣”是指專心致志的學習態度及以此為基礎的科學讀書方法。這樣既可以分析標題,又巧妙地轉入對課文總體內容的討論,真可謂是“窺一斑而見全豹”。
二、巧設懸念法
海明威提出“冰山原則”:“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某些新課的誘發也要運用“冰山原則”,巧設懸念,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吸引學生去探索那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的誘發:“中國有句古話:‘人貴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說要了解自己,辯證地看待、評價自己,在人類龐大的坐標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點。我國古代就有這樣一則故事《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是個美男子,但比起徐公來還稍有遜色,但他的妻子偏愛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說他比徐公美。面對贊美,鄒忌有自知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一連串的發問,在學生心中設下了一個又一個的懸念,激發了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
三、溫故知新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經常運用已有知識是使舊的知識得到鞏固和保持,進而獲得新知識的有效方法。溫故知新法,就是在講授新課時,利用文與文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新舊知識間建構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溫故之時激發起他們自主活動的興趣。講《瑣憶》可以這樣誘發:“初中時,我們學習了魏巍的《我的老師》這篇回憶性散文。作者用童心回憶往事,通過七件小事全面展示了蔡老師愛學生的美好心靈,更表現了學生對老師的愛。作者的寫作意圖在于說明:對于教師這種崇高的職業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熱愛兒童的心。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散文,與《我的老師》是同題材的,它出自著名散文家、學者唐弢之手。唐弢是怎樣回憶他的老師的?他想通過這些回憶表達些什么呢?”
四、多向鉤連法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我們不僅要見“樹木”,還要見“森林”。在新課的誘發中,借助學生熟悉的多種樣式的語言知識進行縱橫鉤連,或借其他課文,或引詩詞名言……借此誘發既導入了新課,又開闊了學生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語匯,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文學素養必將有顯著提高。如講《守財奴》時,可以這樣來誘發學生,激起學生興趣:“在《儒林外史》吳敬梓描寫嚴監生死時,有一個極為典型的細節描寫常常被人們引用和稱贊。誰能說出這個細節描寫,并說一說這個細節描寫表現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點?”
學生回答后課件展示這一細節描寫。
(……晚間擠了一屋子的人,桌上點著一盞燈;嚴監生喉嚨里,痰響得一進一出,一聲接一聲的,總不得斷氣。還把手從被單里拿出來,伸著兩個指頭。大侄子上前問道:“二叔!你莫不是還有兩個親人不曾見面?”他就把頭搖了兩三搖。二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兩眼睜得溜圓,把頭又狠狠地搖了幾搖,越發指得緊了。奶媽抱著兒子插口道:“老爺想是因兩位舅爺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聽了這話,兩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趙氏慌忙揩揩眼淚,走近上前道:“老爺!別人都說的不相干,只有我曉得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盞燈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說罷,忙走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
我們今天要學的《守財奴》這篇文章,也有一處細節描寫與這段文字極為相似,誰能說出來,并告訴大家這段細節描寫反映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點?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一個死不瞑目,一個見錢眼開。
這樣誘發或從已有的知識出發,或引出新知識,或類比以求異,或多向而勾連,讓知識來一個螺旋式的循環往復,使能力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似曾相識燕歸來”,那種對過去溫馨的回味,也是一個新的春天的開始。
五、聯系生活法
聯系生活,拉近了學生與作品的距離,便于學生盡快入境自覺活動,自主學習。如我在教授《咬文嚼字》一課時,作了如下的誘發:大家知道,中國是一個吃的國度。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飯,甲說:“吃在中國。”乙說:“在中國吃。”丙則長嘆說:“在吃中國。”這三句話分別蘊含了什么內容呢?這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討論后明確,“吃在中國”是主謂短語,說的是“食文化,在中國”;“在中國吃”是偏正短語,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國去!”;“在吃中國”是動賓短語,作家感嘆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揮霍國家財富,吃窮了中國,針砭深刻。最后總結:短語變序,就產生了不同的含義,就表達出了不同的思想內容。所以要準確理解它們的含義,要體會它們的思想內容,我們就得咬文嚼字。
這樣聯系生活中的一事例,激發學生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產生學習的動力。
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只有先有興趣才能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語文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課堂情境創設的多樣性,因此,“誘發”這一環節的設計,應力求花樣翻新,多彩多姿,最大限度地去激發學生的情感,活躍學生的思維,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去自主參與學習。
(作者單位 重慶市銅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