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由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頒布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是對學生“體育測試”最大的改革,就是將過去單一的身體素質測試轉變為身體素質、身體形態和身體機能的綜合測試,這樣更體現了學校體育“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會激勵學生主動上好體育課,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而那種“學生都喜歡體育運動,但大都不喜歡上體育課”的現狀將得以改變。
新標準測試結果表明,學生體質與學生營養有很大關系。學生體質健康存在體能素質,肺活量水平持續下降,肥胖學生明顯增加,近視率居高不下,農村地區學生保健水平仍然較低。我國學生速度、爆發力、力量素質繼續出現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學生體育鍛煉不足;熱量、脂肪等攝入過多及食物結構的不足合理;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近距離用眼時間過長;中小學生長時間玩游戲機、上網、看電視等。
新標準可以通過田徑訓練和合理營養提高。合理營養是在日常膳食的基礎上,針對訓練消耗大,需要快速補充的特點進行的,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針對人體基本補充,如蛋白質、復合性維生素;二是針對運動項目的專項補充,如爆發力和保護細胞類。
再從《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替代體育達標考試來看,實現青少年從體質監控轉向身體素質測評。青少年健康是由運動和營養兩個輪子驅動的,它們是密不可分的,在弱化體能測試前提下,青少年可測試體育項目就很多了,而這時,運動與營養結合的重要性也將凸現出來。
2004年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的結果是:城市男女生身高、體重、胸圍均值均高于鄉村學生。2001年5~6月,衛生部基層衛生與婦幼保健司在全國選擇東南西北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遼寧、四川、陜西、河南、安徽等省不同經濟水平農村社區開展健康教育,農民健康知識需求抽樣調查結果表明,人們對于控制新型傳染病的健康教育工作不夠重視,使學生體質差免疫能力普遍較弱。我們許多農村學生早飯是孩子們自己從家帶的干糧、方便面,學生學習又苦又累,而營養可想而知,體質就差。
根據對體質健康調查結果分析,肥胖和超重學生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達到近1/4;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高居不下,初中生達到58%,學生身高、體重胸圍等形態指標很高。這說明我國青少年體質下降表現營養過剩而體力衰退。城市學生營養過剩,農村學生嚴重營養不夠,使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下降。
因此,學生體質健康與營養有很大關系。學生在運動時的能量需要相對較高。如,一個體重為63公斤的成年男子,在輕體力勞動每天需熱能2600千卡,而一個7歲的男學生,體重22公斤,每天需要1800千卡,這是因為學生仍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對能量需求要高于成年人,所以運動中要補充能量也就是糖,是非常重要的。體育活動能促進學生身體發育,但所需蛋白質甚至要超量補充。脂肪是儲存熱能的倉庫,但需要注意:長期過量的脂肪會增加脂肪儲存,引起肥胖。學生生長發育快,某些營養素,如鈣、鐵和一些維生素較易缺乏。學生參與運動時,可以加速骨骼發展。學生應多喝牛奶,牛奶中不僅含鈣豐富,而且還含有促進鈣吸收的氨基酸和乳糖。青少年應多曬太陽或補充魚肝油,這樣可以獲得較多的維生素D,多吃牛肉、豬肝、豬血等,或使用一些補血劑。學生普遍缺乏維生素,主要是膳食不均衡、挑食、偏食或食得過精所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學生營養工作已成為我國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全國城鄉各地正在有計劃地開展學校營養午餐試點。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實施一項“國家大豆行動計劃”,旨在以農村為重點,進一步推進我國學生營養工作全面發展,這必將使我國學生身體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營養是維持生命與健康的物質基礎,是決定人體素質和健康的重要因素。合理營養是社會、智力和身體潛力得以充分發揮的先決條件。學生體質健康對營養要求可想而知,因此要加強學生營養才能提高學生體質。
(作者單位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