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針對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中分散的蛋白質知識,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對蛋白質的種類進行了歸納和整理,簡單介紹了其功能,對易混淆的蛋白質進行了分類比較,以期為高考復習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物;高考;蛋白質;種類
蛋白質是生物體中廣泛存在的一類生物大分子,是生命活動的體現者和承擔者。在高中生物中,蛋白質的知識是新課標人教版生物模塊一《分子與細胞》中的內容,是高考的必考考點,也是高考命題的重要知識。在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中,許多章節都講述了蛋白質的知識,為了便于高考復習,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對蛋白質的種類進行了歸納和整理,簡單介紹了其功能,對易混淆的蛋白質進行了分類比較。
一、生物高考中涉及的蛋白質種類和功能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蛋白質種類比較多,根據生物學功能,生物高考中常出現的蛋白質可分為以下幾種。
1.結構物質
蛋白質是建造和維持生物體的結構,為細胞或組織提供強度和保護,如構成毛發、指甲、角、蹄的角蛋白,肌肉中司運動、調節功能的肌球蛋白、肌鈣蛋白,組成紅細胞的血紅蛋白,病毒的蛋白質外殼,細胞膜、核糖體、染色體的結構分子等。
2.催化作用
酶是由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為RNA。在生物體新陳代謝中酶作為催化劑具有高效性、專一性等特點,主要的酶有催化水解反應的淀粉酶、蛋白酶和核酸酶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的過氧化氫酶等。
3.運輸作用
蛋白質可以轉運特定的物質,如紅細胞中含Fe2+的血紅蛋白,在氧濃度高的地方與氧結合,在氧濃度低的地方與氧分離,可以在循環系統中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細胞膜中的蛋白質,可以形成離子通道,運輸小分子的代謝物或養分。
4.調節作用
蛋白質可以調節其他蛋白質執行其生理功能的能力,這類蛋白質主要是參與體液調節的蛋白類激素,如調節血糖平衡的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重吸收的抗利尿激素;促進蛋白質合成和骨生長的生長激素;促進腺體(性腺、甲狀腺、腎上腺)生長和發育、調節腺體合成和分泌相應激素的促激素:促進合成和分泌促激素的釋放激素。以甲狀腺為例介紹其調節機理如下:
5.免疫防御作用
在脊椎動物免疫系統中,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成漿細胞,漿細胞經復雜的免疫反應而產生的免疫球蛋白或稱抗體,對外來物質具有防御保護和免疫作用。自然生活中蛇毒或蜂毒的溶血蛋白可以起到防衛作用,血液凝固蛋白對血液起到了保護作用,生活在極地的魚類具有抗凍蛋白,在適應環境中起抗凍作用。
6.識別作用
動物和人體細胞膜的外表有一層糖蛋白構成的外被,稱為糖被或糖萼,它是細胞與外界溝通的重要信號分子。如發生受精作用時,精子頂部要與透明帶糖蛋白結構的相互識別;人細胞表面的糖蛋白稱為組織相容性抗原(HLA),在結構上類似于免疫細胞受體抗原,可為免疫系統提供識別標志;紅細胞膜上有一種稱為血型糖蛋白的整合蛋白質,起到血型抗原的作用;興奮在神經元之間傳遞時,要通過神經遞質——乙酰膽堿的介導,乙酰膽堿受體是由5~6亞基組成的糖蛋白;激素調節中,某種激素的靶細胞具有該種激素的專一受體,其受體即是存在于細胞膜上的糖蛋白,如胰島素、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甲狀腺素等含氮激素。目前,已分離的受體的化學本質多為結合蛋白質,但受體不一定都是糖蛋白,還有脂蛋白,如脂類在血液中以脂蛋白的形式進行運送,并可與細胞膜上存在的特異受體相結合,被攝取進入細胞內進行代謝。
除此之外,在教材中還有阮病毒、動物細胞間質、抗原、血漿蛋白、紡錘體等,這些也是蛋白質,在高考試題中也有所體現。如朊病毒就是蛋白質病毒,只有蛋白質而沒有核酸的病毒,一般在生物分類中考查與細胞、病毒的結構異同點;在動物細胞培養中,首先要用胰蛋白酶處理組織,使組織分離成單個細胞,根據酶的專一性考查動物細胞間質的本質;抗原除了具有異物性、特異性的特點外,還具有大分子性,因為蛋白質結構較復雜,分子量較大,所以大多數蛋白質都是抗原;還有組成血漿中最主要的固體成分——血漿蛋白;細胞分裂期形成的紡錘體涉及微管蛋白,使細胞具有運動能力等。
二、幾組易混淆的蛋白質
1.與“素”有關的蛋白質
在生物教學中有關“素”的歸納中,化學成分屬于蛋白質的有蛋白類激素、毒素、凝集素、干擾素、白細胞介素、細胞色素C等,其中蛋白類激素,在調節作用中已做闡述和比較,在此處不做分析。凝集素是指一種從各種植物、無脊椎動物和高等動物中提純的糖蛋白或結合糖的蛋白,因其能凝集紅血球,故名凝集素,也屬于抗體;細胞色素C是一種細胞色素氧化酶,由一條大約含有110個氨基酸的多肽鏈組成,是電子傳遞鏈中唯一的外周蛋白,位于線粒體內側外膜;其余的與“素”有關的蛋白質可分為以下兩組。
(1)外毒素、抗毒素和類毒素
外毒素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是致病細菌合成的一類有毒的次級代謝產物,在細菌生活的過程中釋放到細胞外,在周圍環境中積累,具有抗原性和毒性,在人體免疫學中屬于抗原。抗毒素是一類能中和細菌產生的外毒素的蛋白質,是由效應B細胞產生并分泌的,在人體免疫中抗毒素屬于抗體。類毒素是經過化學藥劑處理后失去毒性的外毒素,屬于抗原,用于預防接種,如注射破傷風類毒素用于預防破傷風。(注: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中的一種成分,叫做脂多糖,不屬于蛋白質。)
(2)干擾素和白細胞介素
干擾素和白細胞介素都屬于淋巴因子,化學本質都是蛋白質。干擾素是效應T細胞產生并釋放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質,是一種抗病毒的特效藥,幾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白細胞介素中的白細胞介素-2的作用可概括“三能”:能誘導人體產生更多的效應T細胞,能增強效應T細胞的殺傷力,能增強其他免疫細胞對靶細胞的殺傷作用。
2.血紅蛋白和血漿蛋白
這兩種蛋白質在內環境穩態的教學中常考,兩者不是同一種物質,血紅蛋白存在于紅細胞內,可以與氧氣結合;而血漿蛋白存在于血漿中,在紅細胞外,是血漿的結構成分之一。兩者的關系是:血漿(內有血漿蛋白)是紅細胞(內含血紅蛋白)的直接內環境(細胞外液)。
參考文獻:
[1]劉樹成.《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教學設計與反思[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01):113-114.
[2]張啟元.中學生物教學詞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3]王慧,朱士軍.細胞表面的信息天線:糖蛋白[J].中學生物學,2011(03):3-4.
[4]張天周.外毒素·類毒素·內毒素[J].中學生物教學,2005(03):19.
(作者單位 海南省定安縣定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