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新疆推行新課程改革的第6年了。幾年中,我們的師生在逐步探索中前行,不斷地反思、交流、改進,有時也走彎路,有曲折也有困惑。但經過2011年第一屆新課標的高考以后,我們的收獲還是很豐厚的,學生的數學成績也很突出。
回顧這三年的教學,經歷著新知識帶來的對固有數學模式沖擊下的苦悶,品嘗著新教材模式下激發師生興趣的思考與探究。新課程改革對我國基礎教育帶來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作為第一線的教師,我們是這次改革的先鋒隊,適者生存,我們必須毫不猶豫地接受洗禮,并將新課程改革進行到底。我們做到了,一張張重點大學錄取通知書給了我們答案。
新高一的教學又開始了,通過不斷的探索改進,我也逐漸明確了新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和每個階段的內容安排,教學順序以及學生的薄弱環節。同課異構使集體備課的效果更加突出,使每一位數學老師的教學亮點全組共享,這也使我們數學這個教研組的整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促進了我校高中數學新課改的進程。下面我就具體談談自己對新課改下老師教以及學生學的一些體會和感受。
一、對新教材模塊教學順序的安排有了新的領悟
新教材的特點體現“新”“精”
1.新
新教材知識內容的編排上比較新穎。在知識引入上以“思考”和“探究”的形式出現,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形成過程的親身體會。同時,在教材的講解順序上也做了調整,更適合高中生思維的逐層展開,對老教師也是一次考驗,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模式,重新審視教材的教學要求,及是調整教學手段和思路。新教材更注重數學的實際應用,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實際價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精
高中數學的必修一到必修五,基本上包含了高中數學的全部知識點,但深度和綜合性較低。選修2-1,2-1,2-3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加大深度和綜合性。既可以保障一般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順利完成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又可以使一些能力較高的同學有提升的空間,從而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真正體現了新教改的減負目的,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提出的素質教育要求。
二、新課程教學中的案例分析
教學中有許多典型案例,都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主體思路和教改的目的,以“點到直線的距離”這節課的思路設計為例作如下分析。本節課可看成以一個數學問題為載體的知識內容,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分析、研究問題,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應對策略。通過學生對問題解決全過程的親身體會,使學生學會如何應對學習中的困難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知識回顧,提出問題
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兩點間的距離公式,直線方程的各種表示以及兩直線的位置關系等知識。通過學習,積累了有關坐標法解決直線問題的經驗。這節課就是利用這些知識和方法解決“已知一個點和一條直線的條件下,求這個點到這條直線的距離”的問題。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后回答有關距離的理解,老師引導學生把所求問題用坐標法表示在圖上,同時糾正和完善學生的回答,給出標準的定義并板書。
2.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利用做垂線的方法找到所求的距離,從而把一個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新的問題轉化為一個學生熟悉的,學過的有關兩點間的距離。這樣,只需要求出兩點的坐標即可。學生們以同桌為合作小組,研究求解坐標點的方法。做題過程很明確,但是計算比較繁瑣,要求學生要有耐心和細心。老師觀察學生的活動過程,適當給予幫助。學生完成后教師繼續提出問題,有哪些同學有更簡便的解法,如果有,請給大家展示出來。有些同學緊皺眉頭在思索,有的在圖上畫線,老師給點提示,利用三角形的等面積法,將距離轉化來為三角形的高。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躍躍欲試,找一名學生到黑板上演示,其他同學也積極動手去計算。這種方式效果很好,學生迅速算出了結果并和前面的進行對比,形式一樣,但運算量大大減少了。學生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神情。可見,新課程改革帶給學生的不僅是數學知識,最重要的是學生身臨其境地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
3.通過例題和練習,檢查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
教材中給出了兩個例題,一個例題是點到特殊直線的距離的求解,說明了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適用于任意直線,包括斜率不存在和斜率為零以及過原點的各種直線,體現了公式的適應范圍。另一個例題是已知三角形的三個頂點的坐標,求三角形的面積,可采用多種解法,其中一種就是用底面邊長乘以高形式的面積公式,使用點到直線的距離求高,方法簡便。還可以利用正余弦定理來求,運算量較大,學生可以計算加以對比。同時,課后給出的幾個練習針對性較強,可以使學生加強公式的理解和記憶。
三、課后反思及評價
本節教學安排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通過思考計算解決問題,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了對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創新能力和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積極性。教師在本節中起了引導的作用,把課堂交給學生,又能很好地控制學生的課堂活動。這就是新課程標準對老師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老師的角色也在悄悄地轉化,由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老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的教學模式,轉化為教師扮演指導點評的角色,由教學舞臺上的主演轉變為教學探索活動的導演,由知識的講解者轉變為數學探索活動的組織者,把教學活動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也關注教師教學理念的改變和師生新型關系的形成。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深刻理解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并打破傳統的固定教學模式,抓住這次教改的機遇,使新的教學模式融入自己的教學經驗,由傳道型教師轉化為學習型教師,由教書匠轉化為專家型教師。總之,新課程改革使高中的教學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新增教學內容又激起了教師新一輪的學習熱潮,新型的師生關系拉近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使師生在融洽、和諧、愉悅的課堂中共同體驗學習帶來的快樂和喜悅。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第70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