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的目標應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的實現。那么,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怎樣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呢?課程目標針對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會功能,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從三個維度提出要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作如下探討,與各位同行切磋交流。
一、對個人而言
1.培養學生以人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主義情懷
高中歷史教材中有許多以人為本、善待生命的活教材,我們可以正面引導學生。《論語》里曾說,孔子家的馬廄發生了火災,孔子退朝回來后問的是“傷人乎”,而沒有先問馬怎么樣。歷來人們認為,孔子“不問馬”的行為說明了孔子“重人、愛人的人道主義情懷”,代表了“以人為本”的儒學精神;然而我們今天卻屢屢出現飛車撞人,問車不問人或逃逸等現象。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往往習慣于用“物質”來衡量人的價值、生命的價值。其實生命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和物質來計量的,因為人類的一切都源于生命的存在。
2.培養學生善良、誠實、直率、負責任等做人的品格
這方面的事例相當多,教師可結合教材多挖掘。
3.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甘愿流血犧牲,獻身變法;孫中山先生孜孜探索、百折不撓,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讓學生體會這種豪放的英雄主義的壯美;另外,書法、繪畫、音樂等作品,都會給人想象和審美的感動,都有豐富的歷史美學價值。在我們教學活動中涉及的歷史人物、事件中往往蘊涵著豐富多彩的審美因素,把歷史人物、事件簡單地歸結為好人好事或壞人壞事,這對高中生恐怕不適用,效果不大。如近代史上的曾國藩,他一方面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劊子手,具有地主階級的殘忍性,另一方面,他也體現中國士大夫的傳統美德,具有優秀的個人品質;一方面勾結洋人,“借師助剿”,喪權辱國,另一方面,他又師夷長技,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是中國近代工業之父。教師在教學中適當補充一些必要的相關資料,使分析實事求是,評價恰如其分,這是允許的,也是必要的。
二、對國家和民族而言
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這一目標是在對個人人格、人性、人文、意志、態度教育的基礎上的繼續提升。
1.愛國主義教育并不是自大教育
中國古代史教學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們介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優越性,絲織、瓷器、冶金、四大發明等中國古代輝煌文明成就的同時也要介紹它們的局限性,從而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科學的、全面的認識和評價。
2.愛國主義教育還應該是理性的愛國主義
例如,在新人民版必修1第二專題第三課《偉大的抗日戰爭》中,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通過教材等了解日本帝國主義在抗日戰爭期間犯下的滔天罪行,分析日軍侵略罪行給中國人民造成的極大災難,激發民族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一組組圖片、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學生心靈受到了震撼,對日軍的滔天罪行表現出極大的憤慨。但我們不能把愛國主義教育變成仇恨教育,尤其是仇日教育。因此,我在課堂最后讓學生討論:作為新世紀的青年學生,應如何看待這段慘痛的歷史?你認為應該如何處理當今的中日關系。從學生的發言來看,學生大多用一種理性的、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而不是盲目的民族復仇心理,最后我在黑板上書寫“友好歸友好,歷史歸歷史”結束教學。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學生不僅牢記了日本侵華的歷史,更自覺地把歷史與現實聯系,增強他們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歷史課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可以說是俯拾皆是。我們不能一講到革命先烈為革命獻身,就號召學生大公無私,不講個人的要求。先烈獻身,有它特殊的歷史背景,離開這點談大公無私,就有點形式主義,沒有多大實際意義。所以在現實的教育中,我們要盡量從史實出發,聯系有密切關系的現實,聯系學生中普遍存在和關心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
三、對世界和人類而言
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能夠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使學生的愛國情感更具有理性,更具有包容性。
例如《羅斯福新政》教學中“經濟危機面前,自由放任只能是杯水車薪”就突出了市場在配置資源時的無序性、盲目性;羅斯福新政就突出了政府干預經濟,發揮政府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興辦公共工程、建立社保體系等。用“政府與市場——兩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來指引教學,緊緊扣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脈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可以使學生少一些意識形態的爭論,多一些理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青年學生全球視野的確立會有好處的。
再比如在《追尋生命的起源》教學時,我設計了自由論壇:西伯利亞草原上放養的馴鹿,最大的天敵是狼。為了保護馴鹿,獵人主動消滅了草原上的狼,結果卻使馴鹿大量繁殖,數目急劇增加,品種迅速退化,結果由于馴鹿過度啃食草原,導致該草原逐漸減少。談談你對自然選擇與環境保護關系的認識,讓學生得出結論:自然界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系統,人為干預往往是對整個系統的破壞。因此,人類要注意保護環境,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共生共存。然后我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酸雨、沙塵暴等現象談談自己的體會。對學生進行環境生態危機感教育,靠“灌”效果是甚微的,我這樣做就是要讓學生“悟”:保護環境要先從我們自身做起,用實際行動保護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
對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老師往往特別重視課堂教學的最后五分鐘,傾盡全力在這五分鐘里畫龍點睛,這顯然是不對的。有許多情感目標不是一次就能夠達成的,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的,它是一個不斷探索、完善的過程。教師要在認真學習、領會課標的基礎上,把三維目標統籌考慮,融為一體,努力讓歷史課堂教學充滿理性的陽光,充滿人文的關懷,充滿公共意識、現代意識、全球意識、責任意識,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