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學校建立起以課堂為中心,以師生共同發(fā)展為目的,以集體備課為著手點,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力量,著實減輕了老師的負擔,提高了研究的實效性和效率。
關鍵詞:集體備課;網絡資源;教育
一、從集體備課入手
備課對于老師來說是平常事,但由于每周備的課時量多,再加上多數(shù)內容經常重復,因此一個學期最多也只有在公開課的一兩節(jié)中精心備課,因此備課的效果并不怎么好。集體備課可以克服這兩個不足,減輕老師的工作負擔,提高老師的備課效率和利用率。具體是每個教師選擇個人覺得有優(yōu)勢的部分精心備課,這樣精心備課的課時數(shù)可以大大的增加,又有交流互動,這樣老師在備課中得以成長,掛在學校網(或教研組公共電腦)上,其他老師在實際應用中進行個性補充修正,完善課程資源,形成適合本校學生實際的集體備課教學設計。
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承擔精心備課任務的教師,可備課堂設計、集中課程資源、課件設計,并將這一部分材料上傳到本校的網中(或教研組公共電腦),供備課組公共使用,其他老師提供使用時進行修改,形成個人的個性實際課堂中有個性的教案,在各自的課堂中實施。在教學實際中少重復無用的抄寫,減輕教師只在備課上重復時間,有心的老師會將這些時間用在研究上。
三、認真做好教后反思
就知識內容來說,老師只是重復舊的內容,但對于所任教的學生來說卻每一次都是新的,因此應當多研究教育對象。學生是活的、變化的、可感的,這樣教師就不會因教學內容重復而感到乏味,相反會對不同屆的學生感到活力。因此,建議每位教師要做好教學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實錄、教學總結、同一內容在不同學生中的表現(xiàn)(學校若要檢查就檢查這個部分更為實際)。研究教育對象確實做到教育的針對性,學生接受更容易,學生的學習受益是最大的;老師在實踐中還積累了大量教學反思集,可形成教學案例、教學實錄,進一步總結成論文,在任何需要時教師都會有文章進行交流。
教學反思可以對集體所做出來的教案進行修訂,修訂后的教案對改進教師的教學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如果每個年段同時做,一年的辛苦可覆蓋全部教學內容,只要教材沒有改變,這些教學資源可以連續(xù)使用,只是在使用時對不滿意的部分進行修改、補充就可以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改變以往只研究教材不研究教育對象的不良做法,確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四、理論引領,綜合提高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是的,教師也都曾經年輕過,但是經過歲月的磨煉,心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變化,但他們的教育對象還都年輕,這就要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具有相同的心態(tài),這樣的教育效果才能達到最佳且雙贏。保持心態(tài)就是讓學生在成人的理性中學習,在學習與實踐中更加健康地成長。
學習是提高個人自身素質的一大途徑,常常在實踐中有很多的想法,但各種想法常常因為沒有理論的指導不敢嘗試,擔心造成不良的后果;必須加強理論學習,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效果會更好,想法會更多,更愿意去做。經嘗試使師生在教育、教學、科研和理論水平等方面都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
五、總結提煉,升華自我
每位教師的教學反思就是自己的教學實錄、教學總結,但很少能寫成文章,有的認為沒有時間。但經過實踐,我認為只有堅持下來,不用很長時間就可以寫出像樣的文章。從習慣的改變上來看,我從去年開始一年的時間內,將一些問題按文本形式輸入電腦中,并放在電腦的桌面上,平時一想到就打開補充幾句,有問題就列進文本中,學習中有理論水平較高的部分就放進電腦中,用超鏈接將這些材料放在一起。積累半年我的文章就出爐了,經常進行這種工作相信不久每位老師都會有自己的一些理論水平較高又有教學實際的論文面世,而不是多數(shù)人認為的剪刀加糨糊的沒有自己思想的文章。
以上是我的校本教研法,學校應鼓勵加肯定教師的做法,教師在獲得自信心以后,教學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物理學家法拉第給我們的校本行動研究提供了榜樣。法拉第是我最佩服的科學家之一,他沒讀過多少書,而且工作是從助手做起的,但我最佩服的是他在實際操作中能總結出這么多的理論,以此成就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任皇家研究院實驗室主任,成為沒有讀過多少書的教授。
教師的工作也是一個實際操作的職業(yè),我們應該像前輩一樣在實際操作中多做總結,在總結中成長,將大量的總結反思應用于實驗教學中,那樣,個人的成長將很快,也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課程改革中,我提倡老師向法拉第等前輩學習,在實際工作中做出我們自己的成績。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