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備課,老師們首先想到的是寫教案,其實兩者是一個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備課指教師在授課之前對教材內容、結構、情感、道理的深入理解,以及針對所教學生,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點,根據自己以往的教學經驗,對教學方法的思考與選擇、確定,之后再把它寫下來,而寫教案恰恰是水到渠成的最后一步。
我個人認為備課就好比做菜,首先第一步就是考慮吃什么。當過家庭主廚的人一定都有過這樣的體會,每天煮飯時總是要為吃什么費一番腦筋,而一旦確定吃什么,一個小時左右,一頓家常的飯菜那是手到擒來。其實備課和做菜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拿到一篇課文,方方面面可教的東西太多了,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常見的結局就是什么也不精,水過地皮濕罷了。因此從紛繁復雜的眾多材料中,選擇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教給學生才是我首先要做的。這就決定了我們備課時對教學內容必須有所取舍,才能保證重點任務的落實與完成。這樣看起來,每一篇教材,我們教給學生的東西是“少”了一些,但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把曾經舍棄的再次學習,沒有眼前的舍棄就沒有長遠的取得,沒有局部的少就沒有整體的多。所以備課的第一步就是解決教什么的問題。
確定自己要吃什么之后,下一步就是烹飪了,烹飪講究刀工、火候和悟性。說實話,一個好廚師和一個好教師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成的,如果讓我說具體的一節課怎么操作,就好比你從書店買來一本菜譜,做菜的備料步驟一清二楚。但是你做出來的菜和好廚師的菜決不可相提并論。因為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剛參加工作的那幾年,我常犯一個毛病,問題太多、問題太濫、問題太淺,一堂課能問幾十個問題,自己講得口干舌燥,卻收效甚微。所以我覺得這些年,我的一點點進步就在于備課時,要求自己減少課堂提問,并盡力設計出能引起學生興趣、有可能激發學生獨特體驗的、覆蓋面寬、可統領全文的好問題。因此,有許多課文,我只設計一兩個提攜全文的問題。
如,《中彩那天》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是什么?為什么說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是全家最富有的時刻?《萬年牢》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親做事認真、實在?課文中有三處寫到“萬年牢”,它們的含義一樣嗎?有什么聯系?
最后我要說的就是最關鍵的備學生,以學定教。就好比我們給家人做飯,你要根據生活實際安排菜品一樣。人家愛吃酸辣,你做一道醋熘白菜肯定對路,但是如果這幾天恰好喉嚨痛、感冒發燒,你做這道菜顯然不合適。古話說看人下菜碟,話俗理不粗啊!
一個好的教師,好就好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還能跳出教材,眼中心中有學生,他能覺察課的發展情況,能正確地從本節課的發展邏輯出發,學生需要什么給什么,不懂什么講什么,不會什么教什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只設計簡單地幾個大概步驟、訓練方法和主干性提問,設計出板書,而一些細節過程應該以教學的實際進展隨機調控。
而這樣的備課,并非一朝一夕、三年五載可以把握其真諦。所以我說,一個優秀的教師要用一生的時間備課,因為教材常講常新,學生時時變化,我們時時琢磨著,錘煉著,準備著,才能從容自如地做出我們課堂上最美味的一道菜。
(作者單位 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區北京師范大學烏
海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