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節課上,老師在引導學生認識空氣時,預設了一個教學環節,是讓學生“捉”空氣,并運用感官認識空氣。問題提出后,學生迫不及待地動手做起來,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氣,有的往塑料袋里吹空氣,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氣,有的還在商量辦法。當大家興高采烈地“捉空氣”時,有個頑皮的學生開始“搗亂”了,他拿出了課間喝汽水的吸管,對著桌子上水槽里的水開始吹泡泡。那組的小組長告狀說:“老師你看他在吹泡泡。”其他學生手里的實驗都停了下來,整個課堂變得異常安靜,有些學生甚至有點幸災樂禍地看著他,看著老師怎么對付這個“搗蛋鬼”。他滿不在乎地看著老師,嘴里叼著吸管。這時老師極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緒,走到了他的身旁,彎下腰,輕聲問道:“你在干什么呀?叼著吸管的樣子還真像我家樓下的萬大爺呢!”同學們都笑了,他看老師沒有訓斥他,有些意外,低下了頭,小聲辯解道:“我也在找空氣。”
“是嗎?那你能不能告訴我們,你找到空氣了嗎?”
“找到了,但是捉不住!”學生開始起哄嘲笑他。
此時,老師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了,于是緊緊地抓住這個機遇,希望能把這個頑皮的學生引導上愛科學、善發現的路。于是老師揮手讓同學們安靜,并把他請到了講臺上。“來,讓我們看看,你是怎樣找到空氣的?看老師是否能幫你把找到的空氣捉住呢?”聽老師這么一說,他興致勃勃地吸足了一口氣,拿起吸管,插入講課桌上的水槽內,使勁一吹,水中咕咚咕咚冒出了好多泡泡。
他說:“這些泡泡就是空氣,但是我沒辦法捉住!”老師微笑著看著他說:“是哦,你的觀察視角和別的同學不同,你能借助水讓我們看到了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這時他站在講臺上得意洋洋的樣子,好像一個得勝了的將軍。老師又故意說:“這些泡泡是空氣呀,可是怎么才能捉住呢?來,我們一起動動腦筋,想想辦法吧!”老師把目光投向了學生,學生紛紛想辦法,終于他們用杯子在水里“捉”到了空氣。“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大家都成功了,特別是這位同學真是個思維獨特的人,讓我們為他鼓鼓掌吧!”這樣,剩下的半節課探究活動開展得更好了。
“教后反思”是教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理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有益補充,是進行教學反思的有效方式。寫好“教后反思”,不僅能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提供借鑒,而且也能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藝術和教學教研能力,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大有裨益。但從長期的教學交流的過程來看,大多數教師的“教后反思”書寫內容過于簡單、膚淺,如,較好;本節知識掌握的較好,學生對本課的知識結構掌握較困難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師課業負擔較重,疲于應付,無暇顧及,更重要的是部分教師對寫好“教后反思”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掌握“教后反思”的書寫要點。關于“教后反思”的書寫,筆者根據前面的一個教學片段,認為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記錄課堂中意外的精彩片段
精心備課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但有些靈感的火花是在課堂教學的特定場景中才能產生的:或教師的突發靈感,或學生的絕妙見解,或偶發事件誘發出唇槍舌劍的辯論,或師生互動過程中撞擊的精彩片段,或教法的重新選擇給學生自主學習的啟發誘導等。這些都隨時可以在教學這個動態過程中意外發生,教師及時捕捉并記錄這些不虞之獲,對豐富充實教案、提高教師對教材的認知和感悟是大有好處的。
二、記錄問題的解決辦法
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大膽質疑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課前的充分準備,有時未必能完全應對課堂中的偶發事件。如,師生課堂上不同見解的評判、疑難問題答案的尋找及學生質疑的偏激、攻破重難點遇到的困難、教法選擇的迷茫、學生學習態度和情感問題等,這些問題的出現與解決都是在課前無法預計的,它們有的可根據課堂教學的進展情況隨機加以解決,而有的則需要課后探究尋找。這些在教學實際中碰撞產生的問題的成功破解,就可以成為今后教學寶貴的借鑒。“教”然后知不足,只有善于發現并隨時記錄下這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斷加強學習與積累,反省自己,鞭策自己,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才能進一步提高備課質量和課堂教學本領。
三、記錄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教學效果是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是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總結經驗,查找不足,探究對教材的挖掘與把握,斟酌教法的選擇運用,感悟課改理念在教學中的滲透,從理念上和教學行為上融入新課程的教學。
除此之外,板書、習題設計、師生角色的轉換、師生互動與情感交流、知識的拓展和延伸、社會實踐與現代科學等,都應成為“教后反思”的范疇。“教后反思”主要寫教學感悟,不拘形式,可多可少,但不可缺。必要的教學反思,能使教師在教與學的不斷探索中逐步提高教學水平,迅速成長為適應新課程教學的優秀教師。
(作者單位 河南省西峽縣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