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的習作題和我區一次小學語文畢業考試作文試題:(看圖作文:教材提供了兩幅圖,圖意提示,觀察與表達要求。這兩幅圖描繪了一位小姑娘看到一只雛燕從自家屋檐下的燕窩里跌落下來,小花貓看見了……)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弄清每幅圖的意思以及這兩幅圖之間的聯系,結果會怎樣,并把你想的意思用一兩幅圖畫下來。請你根據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再一次展開想象,把圖中反映的這件事寫下來。
[背景鏈接]
由于教材的修訂,六年級學生在五年級時教材中沒有這部分內容,在測試時第一次接觸,是完全在無準備狀態下的習作;五年級學生事先已經對此次習作進行了預習,并且是在教師有準備教學指導下的表達。批閱這兩個年級學生習作時發現:
五年級學生在自己的預習及教師有備教學的指導下,圖畫與習作竟然驚人的相似,在他們的眼中,貓就是想撲向雛燕,妄圖使燕子成為自己腹中之美食,在千鈞一發之刻,是旁觀者——小姑娘救下了雛燕。文筆老辣,拷貝得出神入化。再來看看六年級學生的圖畫習作,文中貓不再是猙獰的“行兇者”形象,更多的是充滿人性的朋友、善良可愛的玩伴……習作中充滿著生命力的張揚,充滿著裹挾人心的激情,充滿著桀驁獨特的鮮明個性與奇特夸張的想象,閃爍著人性的光芒!到底是何種原因?面對這種現象不禁讓我反思、檢點我們的教學行為,重新剖析學生的寫作心理。
一、教師行為反思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習作,老師總會進行適當的指導,或傳授寫作模式,或提供美詞佳句,甚至習作范文。當然,作文起步,老師的指導至關重要,但重要的背后,又導致一部分學生順其自然地鉆進老師預設的套路。這樣,老師花大力氣指導下的習作,就成了千人一面,萬人一腔。更有甚者,有的老師教學作文、應付考試的法則便是提供一些素材、名言、警句,再經老師批改優化,發給學生背誦,臨考時按照所給的題目來一番改制接軌,但萬變不離其宗。即使是平庸之作,分數也不會很低。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還有哪位“異類”敢天馬行空地想象,隨心所欲、暢所欲言地表達?以至于一些需要學生展開豐富想象的幻想習作等也套上了無形的想象模式,這樣的結果可能就是一大批學生套用老師眼中的精品作文,這樣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就失去了孩子們率真的個性,更何談想象?
記得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強調的:“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套話、空話,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讓我感慨頗深。崔巒老師說得好:“高年級重在個性的表達,在內容上有自己的觀察、發現,有自己的認識、情感,在語言上說真話,說自己的話。”這樣說來,小學生作文著眼點不僅僅是作文的本身,而主要是學生的作文態度。在現實中,人們都在追求著更加便捷、完美的東西,都可以大膽想象它的樣子、形狀、功能,何況教學中,難道我們就只能光盯著結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蘆”嗎?我們所要做的應該是盡可能地減少束縛,盡可能地給學生自由表達的機會,這樣一來展現在學生面前的空間就會變得更大。
二、學生心理剖析
教師作為成人,與學生之間實際存在著一種潛在的矛盾。“由于年齡、經驗以及認識能力差異的存在,在認識和理解事物上勢必造成彼此之間的錯位現象,當孩子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和表達時,成人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否定他們。”
“兒童是有他獨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愚蠢的事情。”其實,這種愚蠢的結果已引起人們的擔憂,有的學生從開始起步就具備了兩副人格:作文人格和真實人格,他們真正成為“被裝在套子里的人”。在這我們有必要了解學生的兩種特性:
1.兒童的繆斯天性
深悟兒童繆斯天性的詩人布萊克在《小學生》一詩中這樣寫道:“為了歡樂而出世的鳥,怎能坐在籠中唱歌?”的確,當六年級學生看到貓和雛燕出現在同一畫面中時,更多的不是想到貓要捕食雛燕,而是貓在和雛燕做游戲,貓想和它交朋友,想幫助雛燕回到窩里去……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對身邊的觀察體驗,常常是在自己的心理驅使下進行的,而他們觀察的視角也是一種“孩子”的視角,我們只有尊重孩子的幼稚與遐想,才能使學生傾吐心聲,真正達到“我手寫我心,我文抒我情”的寫作境界。
2.兒童的體驗情感化
“小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明顯帶有兒童的特點和情感意志的傾向,他們往往從自己的情感和意志需要的角度,以自己的好惡去認識解釋現象,使體驗變成一種自我情感和意志的表現形式。”那么,反映到作文中的,就不一定是生活的原型,就很難“合理”。倘若老師不理解兒童這種心理,會認為寫得不真實,就會使兒童茫然不知所措,因為這就是他們眼里的真實。如在六年級學生的習作中,學生就寫道:小貓看見了雛燕,很是興奮,忙上前打招呼,“嗨,朋友,你是下來跟我玩的嗎?我一人可寂寞了!今天終于有玩伴了!”……“你怎么回家呢?你還不會飛翔呀!這樣吧,我見過你媽媽是怎樣飛翔的,我來教你吧!”于是,小貓伸出前爪邊模仿飛行邊指導小燕子飛……在成人眼里,這是多么荒謬的想象。顯而易見,這只小貓肯定是想打雛燕的主意,可在孩子眼里,小貓一廂情愿的想法卻變成了貓與燕之間的兩廂情愿。雖然在成人的眼中有著太多的不可能,然而“在兒童的詞典里,沒有‘不可能’這個詞,他們正是按著自己的意愿,用想象創造了一個充滿神奇和幻想的世界。”因而,就寫真來說,應該讓學生寫他們眼里的“真”;就學生想象而言,則不能用“合理”來束縛學生。
冰心曾說過,“這個世界是個性化、自然、是未經人道的,是充滿了特別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靈的笑語和眼淚。”當然,我們并不是說作文課堂不需要教學,學生習作不需要教師指導,而是我們的指導既要能為學生導航,又不能過于禁錮或牽引學生的思維,這還需要我們深入地探索。由于感悟的不同、經歷的不同、個性的不同,學生的作文并非只有老師“教”才會寫的,作文并不是從“寫”那天才開始的。我想,只有認識到這點,才會使教師正確擺正自己的位置。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湯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