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也是新課程改革中學習方式變革的一個明顯特征。對此,我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實踐與探索。
一、抓好語文課前的合作學習,為上好語文課打好基礎
課前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可以是預習課文、查閱詞典,也可以是思考問題和提出質疑等。讓學生先通過獨立預習找出學習的難點,然后在學習小組內進行討論,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學;也可在預習時要求學習小組完成一些課前任務。例如,在學習高爾基的《海燕》這一課時,我在課前布置了三個任務,分別交給三個組去完成。(1)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作者采用這些修辭手法的好處是什么。(2)海燕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文中海燕、風暴、烏云和其他的海鳥分別象征了什么,作者想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3)思考這篇課文與以前學過的哪些課文有著相似的抒情方式。并進一步要求各組要對任務進行組內再分配,具體落實到每個人。通過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使得每一個同學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由過去的被動式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對問題進行探究,全力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這一學習態度的轉變最終使得語文學習的效率有了全面提升。
二、組織好課堂中的合作學習,這是提高課堂教學的關鍵
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應自然融入課堂教學設計之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圍繞教學內容,創設便于小組交流的語境或情境,引導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發散性地、創造性地思維。例如,教學《沁園春·雪》時,我運用激昂的語言引導學生“來到”模擬實景,并讓學生都感覺自己就是當時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毛澤東,根據詩歌內容想象所望景色,讓每個學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點去感受作品,再通過組內、組間交流,準確全面地把握詞作所傳達的豐富感情。當然,教師課堂上要也應注意及時評價每個同學和各小組的表現,給予一定的鼓勵和指導。這種合作學習方式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與技能,而且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和團體意識。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和促進者,有時還是共同學習的合作者。因此,小組合作學習能改變以往課堂上的“教師講——學生聽”和“教師問——學生答”這種單一和單向的刻板教學方式為學生間互動、師生間互動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
三、重視課后合作學習,延伸課堂學習效果
教師還應注意指導課后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例如布置小組組員間的詞語聽寫、課文朗讀與背誦,進行課文內容復述的練習和檢查書面作業等。例如,我在完成講授《孔乙己》一課后,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合作小組,讓他們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作者給人物角色傾注的感情,然后進行表演,在表演結束后,給他們幾個問題思考:你認為這個角色的言行舉止是否可行?在現實生活中你應該怎樣規范自己的言行?今后你應該怎樣對待他人和社會等問題。通過這些問題引發同學們去思考,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并可以在課后將這種感悟寫成作文供其他同學參考。我認為這樣不但補充了課堂教學內容,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而且還能夠促使學生對人生、對社會中的一些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對人格的塑造必將起到重要作用。
總之,合作學習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參與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因此應該積極將合作學習引入到初中語文的課堂上來,并從各個角度去探索和嘗試,長期堅持下去必將會取得豐碩的教學成果。
(作者單位 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昆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