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指出,語文是我們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可是長期以來我們在語文教學上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的人文因素,以致大量原來不屬于語文的東西涌進語文課堂,一個本應是最藝術、最富有情趣的教學領域,變成了一潭死水。
那么,語文的本質怎樣才能回歸呢?語文課堂如何才具有“語文味”呢?
一、凈化語文課堂的環境
語文課不是其他學科知識的拼盤,也不是其他學科的“保姆”。語文課有自己存在的獨立價值,有自己的獨立目標,它對學生的發展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作為任何其他學科服務的附庸,語文教學如果過分強調所謂科學化、模式化是不科學的,是與“語文味”截然對立的,因此,應該使語文課堂得到凈化,把不屬于語文的東西清除出去。
二、語文課要教出情感
語文教學獨特的任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情感豐富的人,要讓學生學會感化,學會有魅力地流淚。這就要求語文課教出感情,而要教出感情,首先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要備情感,即要求教師找出教材的情感點,要用整個身心去感受、體驗教材的情感。教師只有自己先熱愛每一篇課文,才能把自己的熱愛傳遞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摸清學生的感情點,努力在教材的情感點、學生的情感點和教師的情感點之間架起一道暢通無阻的橋梁,并使三者之間產生和諧共振。
三、語文課要教出美感和語感
語文教師要精心鉆研教材內容,精選那些真正具有美感的內容,在課堂上使學生體會到語文課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文化美。語文教師還必須善于創造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美,只有在其樂融融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才能教得神采飛揚,學生也才能學得興致高漲,師生雙方才能達到全身心的投入。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也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學個性,敢于根據自己的理解教課文,敢于把自己在教學過程(包括備課)中的情感沖動、情感體驗告訴學生,要讓學生感受到一種個性美。
除此以外,語文課堂還要教出語感。教出語感,就是要教出對語言的敏感,包括對文體、語體、字、詞、句的敏感。其中對字、詞、句的敏感是最基礎、最核心的內容。而對字、詞、句的敏感主要是靠朗讀、閱讀產生的。因此,語文課堂上要有瑯瑯書聲,而書聲瑯瑯本身就是“語文味”的一種重要體現。
四、語文課堂要有人文精神
學習語文,就是要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智者先賢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杰出的創造,就是讓學生去接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語文課的人文性,強調“以人為本”,語文教學活動絕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語言學習的過程,更是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學生閱讀一個文本的過程就是用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生命意識與文本后潛藏著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學生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
正因為語文課程蘊涵著這種高度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所以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生命價值,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健康個性,形成學生的健全人格。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注重用優秀的文化對學生進行感化熏陶,強調學生要閱讀經典名著,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體味語文課濃郁的人文情懷,以達到語文課教育人、發展人、完善人的目的。
總之,語文教師只要潛心鉆研教材,用心凈化語文環境,努力在語文課堂上表現出語文課特有的語感、情感、美感來,以人為本,語文課堂也就有了“語文味”,也就有了活力,學生學習語文也就有了濃厚的興趣,教者也就有了樂趣,這樣語文課也就能實現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生存智慧、提升學生人生境界的目標了。
(作者單位 重慶市涪陵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