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在具體的內容標準中,有許多直接與記錄有關的內容,如“能對自己或小組提出的探究問題做出書面計劃(記錄)”“能用簡單的工具對物體進行較細致的觀察,并能用圖和文字表達(記錄)”“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作實驗記錄”等。科學記錄既是將研究對象所蘊涵的豐富信息轉化為學習者自身識見的有效載體,又是學生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形成科學概念的重要途徑。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開始重視學生的科學記錄,幾乎所有的公開課上都能看到教師精心設計的記錄單。但在具體操作中,有的記錄成為探究活動的點綴,輕描淡寫帶過去了;有的記錄疑為作秀,不僅記錄有始無終,而且教師生拉硬拽。不少時候我們還只看到教師分發記錄單,不見收集整理記錄單。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探究的效果。要提高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優化科學記錄,充分挖掘科學記錄的價值,提升學生科學素養。通過對一線課堂的觀察,筆者小結了以下幾點優化科學記錄的方法。
一、科學記錄層次化,層層遞進
現有的教材從三到六年級,欠缺一個由淺入深的層次分明的活動記錄目標,致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活動記錄目標把握不準。例如,三年級剛接觸實驗時,需要教師強調“同一實驗要多做幾次”的要求,意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經過一年的反復訓練,這種意識應該深入人心了,但是我們在一些公開課上發現,不少教師對五年級的學生也在反復強調這點,對六年級的學生還在反復強調。其實,經過了幾年的科學學習,這一基本的要求完全已轉化為學生自身的一種實證精神,五六年級的學生更需要的是在此基礎上的更科學更細致的思維訓練。
如何分層?需要教師在通讀教材、理清教材的編排意圖基礎上列出年級記錄目標,如三年級是小學科學的起始年級尚沒有記錄的習慣,可以前面單元以口頭描述為主,逐漸過渡到簡單使用符號、圖畫,以鍛煉學生敢于動手、善于表達的能力為主;四年級的學生以設計簡單實驗為主,在記錄中力求圖文并茂,能比較細致地進行描述和思考(當然比較難的實驗應該加強引導);五年級學生以設計實驗方案和詳細記錄實驗資料現象為主……在把握整體目標分層的基礎上,細化單元目標、課時目標,并加以有所側重的訓練,那將更能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二、精心設計記錄單
法國“動手做”理念研究發現記錄單有很強的作用,法國人認為科學記錄是學生最好、最真實的科學書。科學記錄對于學生實驗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現行的科學課堂也處處可見科學記錄單的身影,但這些科學記錄往往讓學生覺得是一項“頭痛”的作業,是學習的包袱。科學記錄是表達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精心設計科學記錄單是關鍵。教師設計科學記錄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思維邏輯,審慎記錄單的必要性
不是每一節科學課都非要使用實驗記錄單,是否有必要設計實驗記錄單,為的是做到課堂的有效性,這是記錄單安排前需要思考的。實驗記錄單是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而設定的。不能為了使用而使用,這樣就失去實驗記錄單原有的意義了。
2.針對不同年齡孩子的心智特點,對照課程標準進行記錄單的設計
現在3~6年級都開設有《科學》這門課。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孩子,其心智特點不同,掌握的知識也不一樣,教師要針對這樣的特點,在設計記錄單的時候,盡可能選擇孩子喜歡的形式,如可以用直觀形象的簡筆畫、表現學生個性的符號、貼上剪下來的圖片、標本等多種形式來記錄,但是絕對不要千篇一律,不要讓孩子們過多地使用文字,特別是三四年級的孩子,他們剛剛接觸實驗記錄,如果我們在記錄中,要求他們用過多的文字,反而會弄巧成拙,影響學生的科學探究時間。而高年級的實驗記錄單則可以設計的較為嚴謹,突出一點科學味來。一一對照課程標準的內容,隨著層次的提高加大難度,讓學生進行實驗的記錄。
3.結合實驗內容,簡潔明了
在科學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應該用于科學探究,要根據實驗的內容,用最直觀和簡潔的形式呈現記錄單。做到能讓學生提筆就記,避免過多的指導性的內容呈現,盡量把對學生實驗中應怎樣記錄放在學生實驗中,用言傳身教來指導,而非文字的形式打印在表格上,這樣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降低課堂效率。
如,在設計《加熱與冷卻》的實驗記錄單時,第一次設計的是讓學生把要操作的步驟用字母和文字的敘述填寫在實驗記錄單上,學生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去書寫和排序。結果在匯報時,由于操作過程的煩瑣,很容易出錯,效果大打折扣。第二次,教師將實驗記錄單上過程的書寫改為前后兩幅圖片的對比,大大縮短了書寫的時間,也使實驗結果展示的清楚明了。
4.內容不要過多干涉學生思維,給學生充分的發散空間
在觀察某個實驗中,盡量不要為了達到預設的現象結果,限制學生的觀察項目,使其局限在僅有的項目內。應充分地給孩子空間,讓他們去發現、探索,認真觀察他們所能看到的,并記錄。這才是適合科學學科發展方向的。
三、利用多種評價手段促進學生科學記錄的發展
科學教育的宗旨是培養、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為一門新的學科,很多教師都在討論如何評價學生的科學素養,許多老師對于這個問題也感到棘手和困惑。所以有人干脆就開始沿用以前的自然常識教學,用出卷考試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測評。利用試卷可以評測出學生的一部分能力,但是往往在評測的過程中注重的是科學結果的測量。因此將科學的記錄也當做一部分的評測內容,每一本筆記本,每一個單元評測的時候占用30%。將平時優秀的科學記錄給予公示又或者利用校宣傳欄的科學專欄給予展示。在平時學生的活動中,設置專門科學記錄的比賽,如“我的科學筆記最炫”的比賽,使學生有著一定的外在需求,并使之慢慢轉化為內在的需求。
記錄是思維的再現,是證據的獲得,是評價的依據。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使小學科學課堂更加扎實有效、活潑而不失嚴謹,真正體現出科學的價值,關鍵在于落實包括科學記錄為典型的每節課的每個環節,充分挖掘科學記錄的價值,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作者單位 四川省瀘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