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歷史教學,要在初中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及其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一、教學過程的導入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鑒于高一學生的新入學和高二學生重新介入中國近代史的學習及高三(文科)古代史的學習,有一定的新感受。每節課的導入對歷史課堂教學來說,精彩的導入無疑會為教學工作的順利有序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巧妙的導入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俗話言之:“萬事開頭難。”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導入,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成功的藝術,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興趣。”如在高一、高二中近現代史的開課中,我是這樣設計導入語言的:“九票,的確是一個很不起眼的數字,但就是區區九票,從法律程序上說是按動了一場罪惡戰爭爆發的鍵鈕。這場戰爭又進而改變了一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的民族的發展方向。”因為英國議會正式通過對華戰爭的議案,以271票對262票,九票之差的結果在中華民族的編年史上,公元1840年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是每一個炎黃子孫應該永遠銘記和思索的年份。廣大同學在一份沉重中深切感受了“落后挨打”的歷史傷痛。再則中國古代史的“秦始皇”有李白的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云,諸侯盡西來。”此詩形象鮮明地描繪了千古一帝,威征六國,一統天下的雄姿和氣概。學生學這段歷史就會涌現出敬畏、感動之情,融入歷史的輝煌跌宕之中,感受秦王朝所折射出的歷史風姿與偉岸。而向學生再加以闡釋: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不僅承擔了傳統意義上“治國平天下”的責任,而且在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他們還肩負著“春江水暖鴨先知”的使命。他們既是新知識的傳播者,更是破壞舊秩序的身體力行者,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正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廣大學生在新穎之中欲發想探知這段令國人扼腕嘆息的“百日維新”,在感懷“戊戌六君子”“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英雄氣概時,另外對有些歷史事件的分析用文學詞語加以概括總結,更有其鮮明的個性,也為“死”的事件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氣”,如洋務運動是“布新不除舊”,是對千年老屋的修修補補。綜上都反映了康有為敢于向封建傳統思想挑戰的精神和主張變法,發展資本主義的愿望,也反映了中國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不敢與封建思想徹底決裂。通過向廣大學生作以上的分析,得出一個非常形象的結論:康有為是“跪著造反”的。
二、歷史教學中樹立整體意識
作為高中生,首先應該掌握的歷史方法,無疑是構建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絡,變零散為完整,化繁瑣為簡約,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學習歷史時要從小處著手,從大處著眼。所謂小處,即是對某一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基本情況有所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這是學習歷史的奠基性工作;所謂大處,即將某一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放置在一定的知識體系之中,縱橫交錯、瞻前顧后、上掛下連、左右銜接,構成知識網絡,這是鞏固所學歷史知識,并使之活化和深化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強調的是知識的結構不是直線型的層次結構,而是圍繞一些關鍵要領所形成的網絡。網絡的重要性在于,學生們可以從網絡上的任何一點進入或開始學習該知識結構,而不是必須從直線層次的最低處開始。譬如,學習明朝一條鞭法。一條鞭法是1581年張居正實行的一種新的征稅辦法,是把原來的田賦、徭役和雜稅合并,統一折成銀兩征稅。這些都是應當理解記憶的小處,僅僅掌握這些小處是遠遠不夠的。學習這段歷史的目的是掌握系統的明朝經濟政策和各個歷史時期賦稅制度的演變。為此,需要縱橫交錯構建網絡體系。從縱的角度看,北魏的租調制、唐朝的租庸調制和兩稅法、北宋的方田均稅法和明朝的一條鞭法等上下一串,便可構成各個歷史時期賦稅制度系列;從橫的角度看,明朝的屯田、植被和一條鞭法左右一連,便可構成明朝經濟政策系列。在教學中應當重視每位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首先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盡快從傳統教學模式中走出來。既提倡“源于教材”,又敢于“超越教材”,力爭一本教材在不同學生眼中有不同內容,充分發揮教學相長的作用。警鐘長鳴,不斷創新,在知識和指導思想上引領時代潮流,開時代之先河。其次轉換視角,以能力和方法為教學歸宿。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方法論的角度去掌握史實,把方法納入歷史教學的主體內容之中,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讓他們活潑、主動地去索取知識,去創新、去發展。
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把方法納入歷史教學的主體內容之中,因材施教,以史為鑒,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是現代歷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說,個性化教學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培養有個性素質人才的同時,也必將開辟一個歷史教學新的局面,作為教師尚需努力。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