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數學源于生活,用于創設問題情境
世界之大,無處不有數學的重要貢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以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是數學教學目標之一,又是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需要。在教學中,要使學生接觸實際,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你自己的身邊。只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就會大大增加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就會主動地去開啟智慧之門。
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的時候,可以設置疑問“為什么自來水的管道是圓形的而不是長方形的?”“你們有沒有見過正方形的自來水管?”這樣帶有生活常識的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充滿興趣,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這樣使教材的內容融入趣味的生活情節中,讓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新知識,使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誘發學生再次學習的興趣。
二、從數學實踐活動入手,拓展數學視野
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對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愛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例如,在教學中,讓學生到操場上去走走、跑跑、測測、量量,讓學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離,并讓學生辨別步測與目測的差別;讓學生到食堂去看看、稱稱,根據各種水果、蔬菜的重量,使學生去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實際重量等等,這些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不僅可獲得數學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對數學學習充滿樂趣。
1.走進生活,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
世界之大,無處不有數學的重要貢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以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是數學教學目標之一,又是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需要。在教學中,要使學生接觸實際,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你自己的身邊。
2.感悟生活,架構數學與生活的橋梁
“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當為人人所學”成了數學教學改革實驗的口號。教學中我聯系生活實際,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用具體生動、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釋數學問題。
(1)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如:學過了100以內加減法之后,我創設了“買汽車”的教學情境:微型汽車大削價,小林花去100元買了幾輛汽車,他買了幾輛汽車,是哪幾輛?
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在我的鼓勵指導下,同學們用式子有序地依次表示為:
①把100元分解為兩個數的和:
50+50=100
40+60=100
30+70=100
20+80=100
②把100元分解為3個數的和:
60+20+20=100
50+20+30=100
40+40+20=100
30+30+40=100
③把100元分解為4個數的和:
40+20+20+20=100
30+30+20+20=100
④把100元分解為5個數的和:
20+20+20+20+20=100
學生以發現者的心態去探索、去求新、去尋覓獨創性的答案,這也正驗證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闭麄€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概括和歸納等學習過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的趣味與作用。
(2)創造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兩步應用題之后的教學,我讓學生“創作”應用題,學生們積極思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一份雞翅8元,一個漢堡包比它貴4元,我吃了一份雞翅和一個漢堡包,你們說我用了多少元?”;“我的媽媽上午買了一斤青菜,買的蘿卜是青菜的兩倍,請問我的媽媽一共買了幾斤菜?”;“《西游記》有62集,《西游記續集》比它多5集,《西游記續集》有多少集?”學生們編應用題時眉飛色舞的神態、夸張的動作、幽默風趣的語言常常引起哄堂大笑。由于題材來自學生所熟知的事物,學生發言積極、語言流暢,思維呈多極化和多元化,得出“雪融化后是春天而不是水”的新思路,因創造而倍感興奮,更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的理論為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開辟了廣袤的原野?!白寣W生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了求異思維,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和勇于探究、大膽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讓學生親自體會參與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作者單位 江西省瑞金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