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教學研究的出發點,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是產生學習的根源,是數學的心臟和靈魂。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最大挑戰是教師要具有課程意識、學生意識、開放意識、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探究,既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下面就我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淺談一些體會,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適時評價激勵,激發探究欲望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評價學生的方式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其中鼓勵性口頭評價是日常教學活動中常用的一種有效評價方式,它是一種簡便易行、隨時隨地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提問教師應當用充滿激勵性的語言、手勢來鼓勵和表揚他們,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質疑,讓課堂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質疑環境。其次,要讓每個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要讓學生相互評價、相互勉勵,使他們充分感受到學習小主人的角色,增強探究問題的自信心,從而激發他們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創設問題情境,提供探究機會
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積極探究問題意識的主要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一些新穎別致、喚起學生求知欲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調查、類比、歸納等探索活動,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新知,得到發展,增強創新意識。教學時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互相交流、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三、鼓勵大膽猜測,培養探究意識
猜測是以已有的知識為基礎,通過對問題的分析、歸納,將其與類似的特例進行比較,對問題結果作出的估測。在教學中引導和啟發學生猜測,能使學生的思維有方向,探索有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數學教學中,猜測可以說無處不在,它基于舊知,起于新知,既可以檢驗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又有助于學生做好自主探究新知的心理準備,更能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
四、引導動手實踐,體驗探究樂趣
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鼓勵他們動手實踐、討論、操作、爭辯與探究,把活動中積累的經驗轉變成豐富的表象,發展思維。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實踐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使他們在探究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發展。
五、攜問走出課堂,發揮探究潛能
長期以來,人們倡導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做到“堂堂清”,期望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事實上,學習是一個系統連續的過程,我們不能人為地將學習過程肢解成為一個個機械的學習環節。數學課堂教學既不能課內損失課外補,又要讓學生攜帶問題離開課堂。學生攜帶問題走出課堂,可以讓學生將課內的興趣延伸到課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問題,從而產生自主學習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發揮探究學習的潛能。
總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讓我們共同攜手,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努力創造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發展的學習環境,以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作者單位 福建省屏南縣古峰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