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競爭理念認為,競爭就是你死我活,競爭就不能有合作。其實不然,競爭之中有合作、合作之中有競爭,早在我國原始社會的音樂起源時期,人們就發現多人合奏與分層次的伴奏能增強藝術的美感。從音樂起源,我們的祖先就面對著競爭與合作的選擇。在中學音樂教學培養學生創新品質的目標體系中有一項目標內容是“競爭意識和社會適應性”,其中就要求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善于配合,增強合作能力。我們當教師的,要使學生在未來的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實際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為了使學生將來有更大的發展,還必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一、音樂教學中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音樂教學中的競爭與合作是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人際交往的主要形式,要求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善于配合,增強合作能力。如課堂教學中,教完某首歌曲、欣賞完某個音樂作品后,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拓展教學。各小組嘗試用舞蹈表演、樂器演奏、詩歌朗誦、現場繪畫等藝術形式,再現對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進行藝術創新實踐活動。教師對此類教學設計的出發點與目的,一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二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因此音樂教學中競爭與合作兩者相互包含,都意味著在同一團體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
二、音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音樂活動是以自身為對象進行改造自身的實踐活動。在音樂教學中,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和類型的競賽活動,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男女比賽”“小組賽”等教學方式,在比賽前做好動員、鼓動工作,使學生有信心,賽后進行認真講評,使勝者不驕敗者不餒。因此,在音樂教學中,適時合理運用各種競賽法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在學生之間面對面的抗衡中,可以獲得對自己能力的實際估價,從而增強自信心。
三、音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活動多數是以集體形式出現的。黑格爾說:“在音樂中,人可以把內心世界的自由推向最高峰。”在音樂知識以及技能訓練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方式,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例如合唱團中的領唱。這樣的人擔負著引導活動方向的重任,是當仁不讓的“主角”,而其余的個人,主要因襯托和配合而存在,是工作中的“配角”。一個領唱,必須在全團中將自己的聲音凸顯出來,制造出強弱的效果,從而形成合唱的層次感。作為配角的伴唱,應該充分給予領唱以配合,領唱與伴唱各司其職,緊密合作,才會有成功的表演。與此同時,伴唱者作為多數,可以在主唱出錯的時候予以改正,形成一種相互引導、相互依存的關系。相反,領唱應該注重與同團之間的競爭來提高自己。
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比培養競爭意識更重要,合作性的音樂活動有利于發展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這涉及自我認識、自我評價以及與他人的交往和溝通能力。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始終樹立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使學生之間相互尊重、參與合作、多維互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使學生的個性在合作中得以發展,興趣得以誘發,靈感得以喚起。國家音樂課程標準從學生出發,把教材、教師、學生都視為不同的教學資源。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只有在音樂教室才能聽到音樂的現象再也不存在,教師憑著自己的音樂表演能力充分地吸引學生,在學生面前的音樂權威感也已面臨挑戰。音樂教學的使命正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為合作學習營造了和諧、融洽的氣氛,尤其是為建立合作學習中師生的朋友關系提供了基礎和可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需要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獨特個性。
團結就是力量,聯合就有優勢。愿人們更明智地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在積極競爭的同時,發揚光大團結協作精神。
四、提高合作中的競爭,避免競爭中的消極影響
1.音樂教學中要注重教育,加強引導
為了提高合作中的競爭,避免競爭中的消極影響,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要引導學生從廣義上理解競爭,不要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產生消極的心理,展開組與組該如何合作又如何競爭的討論,從而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胸懷大度的良好性格。
2.音樂教學中要增進合作,加強交流
在音樂課中學生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除了教師的正確引導外,還應注重促進團體之間、團體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應強調真正有價值的競爭,強調兩者之間的相互補充,針對個性差異進行因材施教。取其對學生個性發展有利的一面,使每個學生都健康的發展。
通過音樂課教學,學生將建立起對自我、群體和社會的責任感,形成現代社會所必需的合作與競爭意識,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培養良好的音樂道德和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精神。積極探索實施合作學習,用自己的音樂世界與學生的音樂世界碰撞、交融,成為學生音樂生活的指導者。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舊縣初級中學)